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方婷婷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九中学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一篇带有比喻的议论性散文,它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文章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这篇文章所在的第四单元,以散文体裁为主,有写人记事的典范,亦有托物言志的代表,或长于写景抒情,或说理深刻,呈现了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本单元五篇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情感哲思。
   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人生之舟”和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也为九年级“砥砺思想”“浩然正气”主题单元的学习做了情感及价值观的铺垫。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同时,中学生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形态开始填补原来脆弱的空白。他们开始了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他们焦虑,会让他们忧心,会让他们迷茫,会让他们痛苦。他们少理性,缺信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徘徊期,他们摸索、匍匐、挣扎,他们渴望精神的力量。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
  1.揣摩、品味说理与抒情兼具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并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并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创意:借文识体,由文悟理;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开启生命思索
  (一)同学们,大家知道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是什么吗?
   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二)看似简单有趣的问题背后,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扣问。今天我们就和作家严文井一起对生命的本质做一点探究。
  (三)作者介绍:严文井,湖北武汉人,作家。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永久的生命》发表于1942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以哲学终极问题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文章内容,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初读课文,感知行为内容
  (一)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出这些关键词。
  (二)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分享。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学生初读,难以把握,由容易抓住的情感态度类词语入手,一方面简化初学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要点,理清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勾画,以便把握行文脉络,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铺垫。)
  三、齐学“可怜”,形成自学范例
  (一)作者题为“永久的生命”,为什么却在开篇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过去了时间永不再回来。
  (二)对于时间易逝、生命短暂,文人先哲众说纷纭,你还知道哪些相关名言诗句。
  明确:
   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②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三)由作者介绍我们知道,严文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7岁,未至而立之年的他已领悟到时间的易逝,这份生命的紧迫感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虽为自读课文,但这一类的散文属于初次接触,老师要做好示范和引导。以第一段作为抓手,既是范例,更是为后面写作手法的探究打好基础。随文拓展诗歌,启发学生对时间易逝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文段中的说理议论。)
  四、自读文章,发现生命本质
  (一)自主学习2—5段,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小组内交流,班内分享。
  明确:
   ①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②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③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三)1.自由朗读这些语句,你们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些语句是所在段落的中心语句,富有哲理,饱含感情。
  2.补充创作背景:1942年,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生命如此不易又如此坚韧,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冠于标题,它们可以组成一首小诗,一首对扣问生命、歌颂生命的哲理诗。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根据关键词抓段落中心句,简化学习难度;补充创作背景,齐读哲理小诗,把握作者激昂饱满的情感、豁达坦然的生命态度,深化生命永恒主题。“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根据文段内容谈个人理解,进一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再读文章,交流文章特色
  (一)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二)1.文章语言或精炼隽永,或形象可感,请你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班内交流分享。(给出一个范例,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品读、分析,学生展示)
   范例: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睿智的道理,饱含作者惋惜的感情。
  明确:
  ①“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用“凋谢的花朵”比喻生命的消亡,“色彩”芬芳”比喻思想、精神,生动形象的说明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生命里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将跟随着生命永远流传下去。
  ②“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将“生命”和”衬衣”相对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过去了的生命永远不会再返回的道理。
  ③“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④“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富有深刻的哲理。
   小结:形象描绘抒发情感睿智理性
  2.仿写促理解。文章语言睿智又形象,请你选一处比喻句,进行仿写,表达你对生命的见解。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紧扣文章写作特点,感知“欲扬先抑”手法特点,赏析精华,分条缕析,走进文字细微处,深刻体会作者思想;关注学生表达、写作能力,使学生在自我表达中再次感悟生命永恒。为使学生表达传神而准确,教师可以在分析文章比喻句的同时,扩展冰心的《谈生命》,将生命比作“东流的江水”“成长的小树”等内容。)
  六、总结梳理,再谈生命感悟
  (一)正如《紫藤萝瀑布》所言,个人的生命或许有限,“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鲜花与荆棘铺就的青春之路上,于悲观中发掘希望,柔弱中寻觅刚强,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二)再次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深情朗诵哲理小诗。
  (三)推荐阅读:冰心《谈生命》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人生》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总结促反思,扩展强感悟。)
  七、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图片资料——老百晓在线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把握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作为三大重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文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构建;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把文本盘活了,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实现了文本的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方法有待加强引导,特别是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自读不能变成被动接受,更不能变成漫无目的。
 
 
  [2021-07-08]  摘自《人教网》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