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雁门太守行》赏析  
作者:佚名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1],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作品名句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正音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这首诗描写两军激战时的惨烈景象,歌颂守将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象金色的鱼鳞。
  [3]凝夜紫:长城近多为紫色泥土故称紫塞,则“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4]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5]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指剑

  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以“黑”字开篇,立即营造出压抑低回的气氛。乌云浓重,直压而下,行将摧毁城廓,沉重抑郁不言而喻。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色彩奇丽的用字,夸张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城敌军直逼,危城即破的紧张气氛和阴沉景象。
  次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第二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惨烈悲壮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第三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艺术特点
  1、色彩斑斓的画面
  2、大胆想象和夸张手法
  3、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

  主题思想
  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读者一般都认为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作品,全诗内容描写边塞战争,歌颂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其实又何尝不是李贺“挥洒超绝想象,凸现悲郁色彩”的力作呢?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以大胆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出恢弘惨烈的战争场面的同时,也寄予了深沉的悲郁之情。
 
 
  [2021-06-27]  摘自《老师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