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野望》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佚名 |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 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 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 二、了解律诗 (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划出关键信息) 【屏显】 关于律诗 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 【屏显】 关于律诗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 2.了解诗人。 【屏显】 王绩: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4.指读→齐读 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 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 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 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代表发言。 4.小组展示。 (1)首联 提示:欲何倚:不知归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关键词,加上主语,揣摩人物动作、人物心理;同时补充环境特征。【彷徨】 (2)二三联 提示:画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绘的顺序(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远景再近景,先写静的再说动的)适当添加能够描述这个氛围的形容词。【静谧安详】 (3)尾联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据“怀”“无”等词揣摩诗人心理想法。【孤独无依、苦闷】 5.总结:合理想象,人物抓动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动静、远近。 6.带着想象再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五、拓展补充 【屏显】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
||||
![]() |
摘自《温三中语文组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野望》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