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正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不知如何上呢,刚好这场报告会给了我灵感,何不以此文为素材也来一场非文本性阅读能力的训练?用题型教也是不错的思路。 于是,我借用了别人的导课,从让学生推荐我看电影入手,班班通上列举不同材料,有表格版的票房占比,有文字版的影评,有信息版的评价,有图表版的得分……学生借助以上资料筛选信息推荐电影,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也就一目了然。 紧接着列出中考方向,对非连续文本阅读的目标教学引起学生高度重视,避免了因说明文文本枯燥而造成的畏难情绪。 本文文章自然导出,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本说明对象,并迅速列出文本思路分享与众。 我将文章思路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学生根据思路迅速判断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最难的是读懂文本,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我用四副地图展示文本核心,让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筛选、整合、概括相关信息,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难免有漏洞或信息不准确,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整合重点信息,从而训练孩子筛选、整合、概括信息以及读图的能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我让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用两条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混乱,语言啰嗦,我再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观点,用列条的方式复述论据,并且论据的寻找要能支撑住自己的观点。学生这才慢慢有了方法,渐渐学会了条理清晰的表达观点,又一中考题型得以训练。 “用教材教”是一种不错的创意,但面对中考要分的形式,今天我学习用题型教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虽是创新,但总有突破。 庆幸自己力争听了中考报告会,感恩前辈用心的钻研给予我灵感,教学的路上在困惑中继续成长。 |
||||
![]() |
摘自《美篇》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