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核舟记》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游晓红 |
生:桃核。 师: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第一组的第一个“为”是“雕刻”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课下注释④。 生: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第二组的“可”分别是“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 生:一词多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加点的“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 生: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这位同学很会猜读。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 生:词类活用。 师: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通过这两个练习,我们同学应学会一种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分类法。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师: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屏显。) (1)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 (2)制作者名叫( )。 (3)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 )和( )、( )这几个人一起在( )游玩。 生: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核舟。 生:第二个空应该填魏学洢。 生:不对。应该填王叔远。 师:有争议了,同学们仔细读读题。 生:应该填王叔远,因为题目问的是核舟的制作者,魏学洢是文章的作者。 生:接下来的三个空应分别填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 生:他们是在赤壁游玩。 师:通过完成这三道填空题,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学们只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四分之一。 (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为什么说大家只读懂了课文的四分之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屏显问题。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完后沉默。) 师:看来大家有点迷茫。俗话 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先看这篇课文的出处。 生:课文选自涨潮编的《虞初新志》。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也选自《虞初新志》呢? 生:《口技》。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哪个字呢? 生:“善”。 师:对。《口技》中的“善”就出现在第一句话里。同样选自《虞初新志》的《核舟记》会不会和《口技》类似呢?《核舟记》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 生:“奇巧”。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联系的思维方法。学习时前后勾连,思维就会得到拓宽,知识就会容易掌握。那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师:课文是我们学习的宝库。大家有新发现吗? (生摇头。) 师(笑):遇到“拦路虎”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思考。这样,我们先解决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并用原文回答。核舟多大?这表明核舟的雕刻材料有什么特点? 生:写核舟大小的句子在第2自然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 (师板书“雕刻材料小”。) 师:下一个问题,文中第几自然段的哪句话粗略地统计了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生:课文第6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好。现在,我们根据这个句子做做加法,看看核舟上一共刻了多少东西。 (生计算。) 生:一共53样东西。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个填空。(屏显。) 统计结果表明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 生:多。(师板书“雕刻的内容多”。) 师:雕刻核舟的桃核是如此之小,王叔远刻出的内容竟是如此之多。作者首先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生:对比,衬托。 师: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我们找到了表现作者“奇巧”的第一个方法。但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仅表现了核舟的“奇”。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核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位同学对课文第3、4自然段的缩写。 (屏显。) 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师朗读缩写片段。)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的缩写虽然文意很通顺,但写出核舟的“奇巧”了吗?为什么? (生摇头。) 师:有同学认为缩写没有表现出核舟的“奇巧”,还有一部分同学仍在思考。现在,请大家在原文中勾画出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 (生勾画。) 师: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人物? 生:第3自然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苏东坡和鲁直。 生:第3自然段还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佛印。 生:第4自然段主要用动作描写来写两个童子。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好。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些描写都很生动。比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 师:他读得很细致,还有其他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生:“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里的外貌描写,让我觉得佛印很潇洒。 师: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分析,我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生动程度。那边还有一位同学举手,我们来听一听他的意见。 生:我认为作者的描写不仅生动而且还很细致。 师:你给大家说说理由。 生:我找到的是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写得细。 生:我找的和他找的不同,我找的是第4自然段。“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师:联系核舟的“奇巧”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细微之处来写人物呢?这说明核舟的雕刻技巧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只有这样细致地描写,才能表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生:作者只有将核舟写得如此细致,才能表现核舟雕刻得很“奇巧”。 生:作者这样细致地描写,是要表现核舟“奇巧”的雕刻技艺。 师:同学们分析得多好呀! (师板书“雕刻技艺巧”。) 师:这就是说,作者还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核舟的“奇巧”呢? 生:细节描写。 师: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手法,叫细描。它很像我们学习过的白描手法,只不过白描是写意地勾勒,细描是工笔地刻画。除了今天学到的核舟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很有名的工艺品呢? 生:我知道一种微雕艺术,是在米上刻字,刻下的文字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特别神奇。 生: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唐三彩,经历千年历史之淘洗,现在它还能绽放艺术的光彩,这让身为中国人的我特别骄傲。 生:精巧的工艺我们身边就有,甲秀楼那古香古色的身姿倒映在南明河上,就是一幅最美的画。 师: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今天,我们跟随魏学洢的精细妙笔欣赏了“奇巧”的核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赏析课文写作手法的效果”。学完课文,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我们应该为核舟的奇巧惊叹不已,我们更应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不已! ![]() |
||||
![]() |
摘自《锦袍仙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