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当中的一首歌行体古诗。作者是诗圣杜甫。本单元所选五首诗俱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之作。在《诗五首》当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抒情最炽烈、表意最动人的一首。深处漏屋,仍心系天下寒士。独自担荷的孤寂之愁,品起来总给人一种心伤的痛。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杜甫的《石壕吏》《春望》等诗,因此对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歌风格和诗歌主题并不陌生,学习本诗,会增进学生对古诗抒情言志特点的了解,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浸染。
  二、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学目标:①进行朗读训练 ②揣摩诗歌语言 ③品味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引导、点拨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只有教师诱得恰切,学生才能出现“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
  2、拓展延伸法。只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学生才不会一学期只受一本语文教材的限制。学了本诗,应让学生多背诵杜甫创作的其他古诗,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基。
  学法:
  1、诵读法。俞平伯先生说:“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获得审美体验,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自主、探究法。“深造”依赖于“自得”。《孟子·离娄下》中有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四、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我想让大家猜猜说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是杜甫。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在流亡的过程中,自己的小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但他不以个人的恩怨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期,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逃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两年后的一个秋天,大风卷走了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失眠了。于是,就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整体感知读
  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等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段与后一段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
  2、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二、三段基本用降调,因为是仄声韵。一、四段读升调,因为是平声韵。尤其是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更要读出昂扬向上的气势。读平声韵的段落语速要比读仄声韵的段落语速还要缓慢。
  局部探究读
  1、换词法朗读(读第一段)。换词法朗读就是通过更换个别词语,从而体会用词精妙,在读时,突出重要词语的一种朗读。
   让学生根据第一段诗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大,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顺势,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本段中再找出描写风之猛烈的词语“卷”,并跟“刮”、“吹”等词语比较优劣。
   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相对应。
   (通过换词法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炼字的妙处,同时又指导了重要的词要读得醒目。)
  2、换位法朗读(读第二段)。换位法朗读就是通过换位思考,以期能感同深受的一种朗读。
   指导朗读第二段,我的设计是: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一部分茅草飘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还有一部分茅草被别人抢走时,你是什么心情?(经过思考学生是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更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并准确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可设计以下问题: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探究可得: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群童为何抱茅?探究明确:他们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也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战乱的社会导致了孩子的贫穷和部分人性的丧失。
   (这样,学生在读时就会读出诗人的无奈、愤恨,以及对造成孩子道德沦丧的社会多了几分谴责)
  3、迁移法朗读(读第三段)。迁移法朗读就是通过语言,联想、想象相应的情境,由文字生成画面的一种朗读。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发挥联想,构想诗境。
   学生探究会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诗人没钱买新被子,长年累月用一条被子,被子破旧,就冷如铁。这说明杜甫生活得困窘。
   (通过这种朗读,打通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4、添字法朗读(读第四段)。添字法朗读就是通过添字,形象、具体语意的一种朗读。
   设计:“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诗人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合作得出:“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诗人自己很不幸,但此夜他失眠了,失眠的原因不是考虑自己无安身之所,而是为普天下的寒士没有广厦而忧,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多么伟大和高尚呀。
  5、拓展延伸。补充介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句子和《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教师归纳: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来听本诗的范读。
  (三)深入探究。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做秀还是真情的流露?
  (四)布置作业:
   积累背诵杜甫其他的代表诗作。
  结束语:“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破败了一座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2021-07-17]  摘自《anqier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