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相关资料  
  说明文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作者:叶苍岑
   
 
  修辞方式是各类文章写作中经常运用的,但由于各类文章写作的要求不同,因而运用起来也互有区别。写作说明文,往往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等,而解说的主要之点则是事物的特质、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几方面。因此,说明文的运用修辞方式是为说明上述这些情况服务的,这是跟其他各类文章运用修辞方式的主要区别。说明文写作中常用的是哪些修辞方式呢?
  1.设问
  一般说来,设问有突出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作用。但是,具体地考察起来,由于写作的要求不同,因而作者对设问的运用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些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设问“这就是整个宇宙吗?”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的设问“人去不了,怎么研究?”都是。前者是为了引起下文说明人们对恒星的发现和宇宙的广阔无垠;后者是为了引起下文说明人们对“可见光”和“频段”的研究。有些设问,它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下文所要说明的。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设问“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上的发言吗?”和《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的设问“一个抗病品种是不是在任何地区都能抗病呢?”都是。前者正是为了引起下文说明建筑师们打破常规,对“万人大礼堂”的音响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处理;后者正是为了引起下文说明对抗病品种的推广必须研究推广地区的病菌类型,盲目推广是不行的。
  还有些设问,乃是对下文分析的科学概括、综合,不过是采用了设问的表达方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设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和《中国石拱桥》的设问“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都是。另外,还有一种变相的设问。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说:“这些星星里,想来有不少会有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便是。这是一个变相的设问。下文紧接着说:“固然,今天凭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还不能直接看见别的恒星世界的行星,但是有什么理由能说太阳系的构成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呢?太阳可以有行星,为什么别的恒星就不能有呢?”这里连用了两个反问,实际上是对上面的变相设问所做的正面回答。
  设问,大都是承接上文而提出的,同时又开启下文,在文章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回答的篇幅长短,则依据设问所涉及的范围广狭而定。
  2.引用
  各类文章写作中往往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论述,引用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引用古籍和古人言论,引用各种资料以及成语、熟语、谚语等,以资佐证。说明文也是这样。不过,说明文写作中的引用,是直接间接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服务的。例如《人类的出现》引用了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论述,对于阐释人类发展史上的本质问题有很大帮助。《中国石拱桥》引用了我国古代神话里所说的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宇宙里有些什么》引用了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的神话故事。前者有助于说明石拱桥的形式优美,而这正是石拱桥的特征之一;后者则使文章富有情趣。《人类的出现》还引用了达尔文所著《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中国石拱桥》引用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前者有助于说明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这一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问题;后者则对于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及其光辉成就给读者以重要启示。
  有些说明文特别重视引用的效果,使它直接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中国石拱桥》引用了古人对赵州桥的赞美,形象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这一特征;该文还引用了张嘉贞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言论,有力地赞颂了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
  至于引用各种有关资料,在说明文写作中更是常见。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引用了北京和英国南部的物候记录,《向沙漠进军》引用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资料。前者有助于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后者则有力地阐释了“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这一特征。
  说明文写作中还往往引用成语、熟语、谚语。《看云识天气》引用了“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谚语,对于讲清楚根据云的形状和光彩来推测天气变化的若干规律有很大帮助。
  3.对比、比较
  把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互相矛盾的方面加以比较,称为对比。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例如《采草药》一文中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这里采用的修辞方式便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出人们对采集草药这一问题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许多事物不是对立的,但可以互相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能够揭示事物的异同、优劣和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认识事物。例如《“机器人”》一文中把“第一代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同“第二代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相比较,显示出后者的优越性,说明了“机器人”的特征及其研制的迅速发展。又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把大、中、小三种恒星相比较,显示出三者的体积、密度、温度和光色的差别,有助于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运动着的物质”这一本质问题。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同种类事物的比较。对不同种类的事物而言,只要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点,也可以互相比较。《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写到“万人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东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拐钢屋架”,便是一例。比较,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新事物,使读者容易领会。
  4.比喻
  比喻是各类文章普遍运用的一种修辞方式。说明文的写作,经常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等等,特别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几个方面。例如《中国石拱桥》说:“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又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这一特征。该文还说:“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又说:“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这些比喻具体地揭示出赵州桥建筑的另一特征———结构巧。《向沙漠进军》说:“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这些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一特征。还有一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规律性。如《看云识天气》第一段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虽然是在文章开始的一段,却已把全文的中心思想提示给读者了。上文提到,有些比喻能够帮助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例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说:“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这个通俗的比喻,有助于说明地球的构造,使读者容易领会。比喻这一修辞方式在说明文写作中运用得很普遍,以上所列不过是几个比较突出的例子而已。
  5.拟人
  恰当地运用拟人,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例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写到“阵性流”的一段中说:“有一块直径3米多,体积近20立方米的巨石,随石浪一阵阵滚动,姗姗起舞。”这一拟人写法,形象地说明了大型泥石流的巨大冲击力,有助于人们认识泥石流的特征。至于在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的写作中,这一修辞方式更被普遍地运用,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略有改动)
 
 
  [2020-03-18]  摘自《人教网》网站
 
     
上一篇  生活中我们用来表示时间的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