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札记  
  《社戏》教学反思之三  
作者:李振辉
   
 
  教学中有太多困惑,或者这也正是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我们教学艺术进步的动力。现结合《社戏》的教学就我现阶段的思考和困惑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文本分析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就我碰到的所有读过《社戏》的人来说,从未有一个人对《社戏》稍有微词,而是几乎众口一词的赞不绝声。人们都被《社戏》中那种淳美的意境所陶醉。而以我个人的理解,人们陶醉的是那种淳朴的人情之美。有人说,读《社戏》让人感受到的是鲁迅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我完全赞同,但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一种淳朴的人情之美。另外,本文的环境之美与人情之美完全融合在一种令人陶醉的意境之中,也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本文中的人情之美。
  2.感受鲁迅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品味本文的环境描写。
  教学主环节设计:
  1.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戏果真好看吗?阅读14——21段,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既然戏并不好看,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我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适时点拨,落实到“人情美”(同时要点到环境之美)。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种人情之美?
  4.赏析环境美。
  5.拓展阅读完整版的《社戏》。
  教师小结本文之魅力。
  二、对语文教学诸问题的思考
  1.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理解
  将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确定为感受本文中的人情之美,感受鲁迅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一种理解(教参中的理解与此大致相同),但是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没有底。
  真正上课时,学生的理解果然与我的理解不同,有的说,念念不忘的是友谊,有的说是对童年的怀念,有的说是对故乡的怀念,有的说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有的说是对自由生活的怀念,还有的说是对母亲的怀念(这一种理解被广大师生及时枪毙)……应该说,这些说法除最后一种理解外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够到位。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人情美”该不该抛出?抛出人情美算不算对学生的一种彻底否定?是不是不尊重学生的理解?是不是算阅读理解上的“一言堂”?
  现在我想,这不是不尊重学生的理解。学生与老师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是很正常的,当我们确信教师的理解更为到位时(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能任由学生一味的维持他们现有的认识理解水平,否则教学的意义何在?
  我想,我们既要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正确的理解,又要及时地深化学生不到位的理解。而不能偏执一词,走极端。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出现预设之外的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我们应该尊重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及时对预设情况作出改动。
  在5班教学《社戏》第二个环节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显然有很大的偏差,直接抛出“人情美”未尝不可,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显然是不利的。我灵机一动,及时让学生阅读完整版的《社戏》,让学生比较前两次看戏与课文中的看戏有什么异同,然后再谈“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由于感受到前两次看戏时人与人的冷漠,很自然的感受到了《社戏》中人与人的融洽与友爱。
  3.“鱼”与“渔”的关系——语文到底教什么?
  有的人教语文教的是教参对文章的理解,人云亦云;有的人教语文教的是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的人主张不是“教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是“教自己理解文章的方式”。
  换一种说法,在“鱼”(具体的理解、知识)与“渔”(方式、方法)的关系上,很多人都认为方式、方法比具体的理解、知识要高明、要更为根本,理念也更先进,在各种公开课中大家更是绞尽脑汁地想挖掘出什么高明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以我的理解,侧重“鱼”还是“渔”,应该依文本来定,没有必要搞得全中国的语文课都是方法的指导课,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渗透是应该的,但是应该依据文本的特点特质来确定教学目标,不能走极端。
  4.印证式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启发还是一种限制?
  坦率的说,余映潮老师有一些课属于印证式思路,即教师给定了角度或结论,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材料以佐证。如《孔乙己》,余老师告知学生对比手法运用很充分,然后举例,之后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寻找对比的例子。
  你不能说学生对文本没兴趣,没见解,没发现,但是我总感觉学生类似这样的发现是一种“小发现”,而不是“大发现”,这样的理解归根结底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一种结论先行。这种印证式教学往往让学生有话说,你可以说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启发,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限制?
  三、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1.教学目标中的“3.品味本文的环境描写”,我总感觉与教学目标中的1、2有隔离之感,把环境作为单独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处理更是显得有些突兀。
  2.生字环节不能忽略。
  3.朗读要读出那种应有的情调,朗读是要做要求和指导的。朗读的展示应该是学生充分体味文字、吟咏之后才能进行的。朗读是对文字的品读、感悟过程,是对读者、作者情感交流、交融的过程,不只是读的过程。
  过程不是过场。
  4.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5.课上用十分钟时间阅读是否必要?
  6.隔天的第二课时的课一定要想办法学生熟悉内容,否则必然生疏滞涩。
  7.任何问题的抛出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思考的时间,否则必成过场。
 
 
  [2020-03-11]  摘自《40yuwen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社戏》教学反思之二
下一篇  《社戏》教学反思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