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之三 | ||
---|---|---|
作者:佚名 |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一)、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 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更定看雪。痴在情感——拏船独往。) 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三)、写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教师总结,授之以渔。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 明确: (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背诵此句) 3、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适当点拨明确: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4、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5、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e.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6、拓展: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阳 夕阳外,寒鸦万( ) 五.总结收获 请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收获: 1.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 2.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六.自选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以及“雪景”的诗歌。 |
||||
![]() |
摘自《上善若水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