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用极美表达极丑——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
---|---|---|
作者: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
㈠极力赞美圆明园 圆明园是美的,但这极美的世界名园却被英法联军洗劫、纵火。 为了更深切地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愤慨和谴责,雨果采用了多种方式去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和伟大——极美的事物被毁灭了,毁灭者更显其丑恶,更不可被原谅! 下面,我们来了解雨果如何赞美圆明园的。一是对比与类比。雨果用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进行对比,突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同时又用之与圆明园进行类比,强调“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二是高度虚写。作者让巴特勒上尉将圆明园想象成“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将圆明园比喻成一个“梦”,然后用各种方法依次从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几个方面去描述和修饰这个“梦”,以致让这个梦达到“眼花缭乱”、“美轮美奂”的境界。三是侧面表现。作者借助伏尔泰等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借助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只有圆明园”,来表现圆明园的伟大和它“属于人类”的价值取向。四是正面评价。作者直接评价圆明园的语句很多,比如“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亚洲文明的剪影”。 将圆明园的美写到极至,然后说“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其遗憾和对毁灭者的愤怒、讽刺之情,也就达到了极至,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㈡极力用“您”称呼对方 作者雨果,对回信对象巴特勒上尉的情感态度是十分鲜明的:愤怒、谴责、讽刺,但通览全文,作者却始终用“先生”或“您”来称呼对方,文中用“您”的地方多达十处。目的何在? “您”本来是个“敬辞”,它表示对说话对象的一种尊称,一般用来称呼“年长者”“长辈”“尊者”等,尤其是对“德高望重”的人要使用这个称呼。 那么,巴特勒上尉是以上哪一种人?一种也不是!那么,雨果为什么用“您”来称呼之?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反用“德高望重”之意,表达对其讽刺,以“极美”的敬称表达“极丑”之意——你不过是个小人! ㈢极力使用褒义词 为了达到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的目的,让语言更有力量,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愤怒的情绪,雨果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方法。因此,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极力使用褒义词实现反讽“极丑”对象“两个强盗”——英法侵略者的目的。 例如,为了照应文章开头“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作者在后文模拟“两个强盗”的口吻说:“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来讽刺“两个强盗”恬不知耻的心理和“笑嘻嘻”的丑态。 又如,作者在评价“两个强盗”的行为时说“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他们的丑行赞成“漂亮”说成“文明”,反话正说,更显其丑。 最后,作者将自己的全部讽刺巧妙地概括成“全部赞誉”,再用褒义词贬用表达极其尖锐的嘲讽。 用美的语言,去嘲讽丑的行径,丑会更显其丑。在这些极美词语的反讽下,作者对“两个强盗”罪行的批判之情也达到了顶点,强盗政府颠倒黑白的言行也被揭露得体无完肤。 “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是极美的,但被毁灭了;“您”表达的是极尊敬的,但称呼的是强盗;“文明”和“赞誉”是极崇高的,但却反着使用。雨果,有着人类立场的雨果,用他极美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达着对极丑行径的愤慨和谴责! |
||||
![]() |
摘自《白云无尽时教育博客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