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佚名 |
1.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 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 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 1.教师范读(配乐)。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2.生读。 要求:字正腔圆地读。注意读准“阙”、“不胜”、“绮”等字音。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配乐)。这一环节中,生先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初步理解词意理解词境之后。 “三分诗,七分读”,在反复朗读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更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词作意境,努力读出韵味。灵活、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动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品词】 1.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对子由的思念之情;概括小序作用。 2.找出词中强烈怀自由的词句,重点理解“无眠”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可穿插介绍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的故事。 3.有感情朗读“转朱阁——何事长向别时圆”部分,板书总结:怀子由——离愁别恨。 4.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和“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可提示学生联系课前查阅到的关于苏轼的生平资料来解读。 5.有感情的朗读上阙,板书总结:叹人生——失意矛盾。 6.解读苏轼的旷达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句。 7.带着乐观情绪重读全词。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品中小序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品析诗词;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背景,大胆联想,揣摩分析作者意愿; 通过引导,逐步加深理解,体味诗词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坚持诵读与品味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对诗词的感受力,体会诗词优美的语言和美好的意境。 【悟词】 1.谈感悟:让生自由发言,谈谈通过学习苏轼的词学到了什么。 2.说感悟: 改用用余光中诗 “千年之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余音袅袅…… 我明白了” 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个性化感悟,自主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提高学生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唱词】(如时间允许,可以采用更多自由灵活的方式唱词:个人唱、齐唱,师生共同唱等) 请同学们跟随歌手王菲的音乐一同唱词。 唱词,既起到了背诵的作用,又能以学生热爱的方式贴近诗词,更能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豁达精神,一举多得。 【结束语】 美好的诗词值得我们永久诵读。千年前苏轼的词带着芳香向我们飘来,如果遇到了,请带着属于自己的启悟,走向人生的远方。 指导教师点评: 1.本词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教师按照诵读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灵活、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动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2.在品词的教学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背景,大胆联想,揣摩分析作者意愿;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加深对词的理解,体味诗词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坚持诵读与品味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对诗词的感受力,体会诗词优美的语言和美好的意境。 3.悟词阶段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创新化学习,既不脱离文本,又允许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进行个性化感悟,自主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提高学生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唱词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创新。唱词,既起到了背诵的作用,又能以学生热爱的方式贴近诗词,更能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豁达精神,一举多得。 但是,本词的学习是不是可以更为大胆一些。让唱词时间再充足一些,形式更为灵活一些,方法更为多样一些。也许这样留给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
||||
![]() |
摘自《LP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