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自学
  朗读诗文
  1.注音: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1)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ú):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ú,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3.分析两句的结构: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4.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5.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6.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7.颔联描写早行之初的景象:
   “茅店”,茅屋小店;“板桥”,木板小桥。雄鸡报晓,啼声在荒僻的山间小店更显得嘹亮、高亢,以声写静,反衬出凌晨的寂静;
   茅草小屋,给人简陋、荒萧之感;夜月犹在,突出“早”,给人苍茫、幽凄之感;
   独木横溪,让人倍觉孤单、无依;晨霜,使人顿生清寒、凄凉之意;人迹,教人直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苍凉感慨。诗人用“列锦法”,仅十个字竟连缀写了六种景物,精简高妙地活画出了商山驿凌晨荒寂、萧索的特有景象;
   “移步换景”,将客栈里、客栈旁的景致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景中融情,令人联想出无限的旅愁羁苦。意境苍凉萧索,情感寂寞凄苦。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意象具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的千古佳句。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意蕴。
  8.“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颈联描写早行途中所见:“槲”(hú),树名;“枳”,树名,春天开花、花色洁白。“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这里指客栈。走在落满枯叶的山间小路上,只听见自己脚踩枯叶发出的声音;灰蒙蒙的客栈泥墙边,洁白的枳花显得格外醒目。
   “落”,不是写槲叶飘落的动态,而是写早行人的触觉:脚下绵软、簌簌生响,从而知道路上铺满了落叶,进而联想到秋冬时节落叶纷飞的景象。“明”,写视觉:周遭一片模糊,枳花才显得有耀眼之明,这是突出环境的朦胧、幽暗,从而更显早行之“早”。(有人把它理解为“使之明”,说是“枳花照亮了驿墙”。吾不与也!)前句写触觉感受,烘托环境的荒寂萧索,后句写视觉对比,突出环境的幽暗压抑。枳花已开,表明春天已到,本该枝繁叶茂、花开似锦的山林竟如此萧索幽寂,更体现出早行的悲凉、凄苦。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9.“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
   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家园清池,凫雁满塘,梦境的悠然美好反衬出现实的孤零凄苦。“思杜陵”与首联的“悲故乡”遥相呼应,悲行思乡之情妙合全出。
   末联点出主题:
   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
   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全诗写景处处紧扣一个“早”字,抒情时时不忘一个“悲”字,情景交融,手法高妙,意境萧索寒幽,羁旅奔波之苦,黯然思乡之悲,漂泊人生的种种感受,尽在其中矣。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完成下列三题。(6分)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马的铃铎声。
  ②杜陵,作者的故乡。
  (1)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对三、四两句高度赞赏,说它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其“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写梦中出现故乡春天的美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我们学过的思乡诗词曲里也有运用这种技法的句子,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道路辛苦难走,清晨天气阴凉等;游子的羁旅愁思。
  (2)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大意对即可)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21-07-12]  摘自《珠弘依依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