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说课设计  
  体会叙述视角对小说主旨的影响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作者: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崔淑君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中的课文。这一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小说。四篇小说中,《我的叔叔于勒》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文本特点:一是情节上奇峰突起。小说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形成巨大的反差,构成莫泊桑式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二是人物形象值得反复品味挖掘,主旨深刻丰富而耐人寻味。应该说,这篇小说为教学提供了多种目标和方式上的选择——在情节的构思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篇章详略的安排、主旨的理解等方面,都有值得赏鉴之处,正如左拉对莫泊桑小说的评价一般,“无限的丰富多彩!”
  这样的话,教师应精择教学内容,达成某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即可,避免面面俱到的赏析。在教学设计中,应选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选择这篇小说最值得分析的手法和特点让学生体会和鉴赏。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性阅读目标有以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标中要求“理解、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在“通读课文”之后,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之上,所整体把握的文本主要情节。不同的人物,随着主要情节的起落而有了不同的遭遇,从而产生小说的主旨。然而,此阶段的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和主旨的理解,有时仅从局部文本得来,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全面。有时又会过于笼统、不注意从文本中寻找具体依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仍应逐步引导和示范梳理情节和理解主旨的过程,避免脱离文本的过多解读。也应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多角度赏析人物和主旨。
  同时,学生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小说之林”单元已经阅读或讲读过了《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窗》这几篇短篇小说,了解小说的构成要素,懂得小说文体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法。而且《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与《我的叔叔于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反映了人物地位的高低变化导致他人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讽刺和批判世态炎凉和唯利害论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和理解主旨之外,应设计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拓展或加深学生对于小说文体特点的认识,为他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小说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通过引入“叙述视角”概念,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解读人物关系,从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并初步认识到“叙述视角”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我”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这是作者莫泊桑有意的选择。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2、引入“叙述视角”概念
   [投影展示]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故事的人,带领读者去经历故事,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看其他人物,同时也被读者们所审视。那么,我们通过“若瑟夫”的眼光来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呢?
   这个故事讲述了菲利普一家人与亲人于勒的关系史。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若瑟夫眼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菲利普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兄弟于勒的。
  一、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借鉴了程红兵老师的经典设计,抓住“称呼的变化”这一文本理解的切入口,迅速梳理主要情节脉络,从而初步理解小说主旨。
  1、找称呼:“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在若瑟夫看来,他的家人,主要是菲利普夫妇,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请在文中找出他们对于勒的称呼。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
   这个贼、这个流氓”
  2、请同学们把这些称呼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要求按时间顺序说。
   情况态度
   占钱……………赶
   有钱赔钱……盼赞
   没钱…………骂躲
   设计意图:感知小说用情节的转折形成鲜明“对比”的手法——随着于勒境遇的转折,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也产生180度的大转变。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故事中主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因素是“钱”。
  3、使用umu给对联拟横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设计意图:学生可拟“人不如钱”“金钱之上”“世态炎凉”等等横批,在此过程中初步理解并提炼小说主旨。
   主旨理解(一):表现世态炎凉,展现金钱所主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手法。
   小结和过渡:透过若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是如何凉薄。那么,若瑟夫自己作为参与故事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于勒的呢?

  二、“我”怎样看于勒
   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从“我看了看他的手”至“我的亲叔叔”)。这段话只有三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三句话都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若瑟夫的形象品读,初步理解作者选择若瑟夫作故事叙述者的对比效果。
  1、前两句写若瑟夫眼中于勒的样子。请同学来读读这两句。你能读出若瑟夫的内心活动吗?明确:饱含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2、最后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为何要反复?
   (延伸性提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深化:这一句极有分量,甚至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另一种评价人的标准,另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准则——只看亲情,不管有钱还是无钱。
  3、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延伸性提问:若瑟夫与父母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深化: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一方以金钱为标准,一方以亲情为标准。这是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差别。
   过渡性问题:父母的“冷酷”从何而来?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吗?
   为什么“我”和“父母”处于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我”却没有以金钱为标准来判断叔叔呢?

  三、“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交代性描写的再读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从而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要回答上述问题,恐怕要结合文中对于菲利普一家生活状况的描述——
   [投影展示]“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1、读完这部分内容,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很晚”、“非常痛苦”、“样样都要”、“计较半天”等分析)
   明确: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交代性描写,让读者体会到钱对于这样生活拮据的家庭的重要。因此,在下文谈到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父亲的一份,因而遭到谴责时,若瑟夫说到“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显然怀有一种理解的同情。
   这样看来,父母的“以钱论人”,绝非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环境所逼。
   主旨理解(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
  2、作为叙述者的若瑟夫,在生活中和父母的不同在哪儿?
   明确:若瑟夫涉世未深,而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饱经生活的沧桑。
   我们不妨大胆揣测一下:若瑟夫之所以能用不受利害关系污染的视角来看待于勒,也是因为父母家人用辛勤劳作,庇护他没有像《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一样,早早地体会挣钱的辛苦。
  四、总结本文所选叙述视角的作用,理解叙述视角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莫泊桑为什么选择让若瑟夫作为叙述者?
  明确:
  1、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
  2、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塑造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莫泊桑对叙述视角的高明选择,让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没有停留在对拜金人性的简单批判上。
 
 
  [2021-06-28]  摘自《青春课堂》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