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福建省南安市第二中学 柯文岛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课文《乡愁》是现代诗歌中的一首,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该诗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深切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诗歌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过这一单元另外几首诗歌,对诗歌的朗读应该有所了解,懂得了诗歌的抒情性、鲜明性、含蓄性等特点。但是这又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根据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学会理解掌握好诗歌的内容,体会各种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思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2、学习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理解诗歌所寄托的思乡思亲及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尝试写诗,感受创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a.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b.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赏析作者想象和比喻的魅力,以及模仿创作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写思乡的古诗名句,并在上课时进行交流。如: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唐朝五勃: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唐朝五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二)导入:(大屏幕上以台湾海峡为背景,展示课题《乡愁》,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用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
   提问:同学们,刚才大家交流的那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而你们离家十天半个月,你们是否也会想家吗?想家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学生答:(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回忆自己当年异地求学,夜深人静时,想起家中年迈的双亲;想起家中门前流过的小溪。总是在心里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特有记忆的两句,并把这两句吟诵给同学们听:“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心愁啊,真正的痛心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炽热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欣赏画面,认真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听读两遍)
  (1)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诗,并给予点评。(诗歌的节奏是以声音的强弱,长短等因素所形成的有规律的变化。节奏的单位是节拍;节拍是由一系列拍子构成的节奏序列。……)
  (2)教师范读,并说了朗读应注意的几个要求,学生齐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老师应加以指导评析。
  (四)解读全诗
  1、提问:请同学们找找看,诗人在每一小节里是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明确: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2、提问:这些想象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暗喻。用比喻词“是”连接起本体和喻体。
  3、作者把乡愁比喻成这些事物,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运用暗喻把乡愁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很形象又很具体地把无以名状,难以言表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令人难以以忘怀。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5、诗人巧妙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含蓄的,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去想象诗歌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每一小节大致写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让学生自由讨论,口头描述诗的内容,师可巡视指导)
   明确: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6、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结构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按空间的转换布局谋篇的。
  7、背诵:
   让学生全体背诵课文。
   小结:这首诗是通过“邮票”,“船票”等物象,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
  8、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上有关新闻电视镜头:放映台湾同胞盼回归,东山岛上村民(寡妇岛上)热盼亲人的镜头作为课文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
   这首诗,作者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生活中除了这些事物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能否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仿写:“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秋天的一片落叶,是一个熟悉的身影,不时在脑海里晃动、荡漾着。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叫人难以(咽下肚)。
   乡愁是一根根电话线,细细的,长长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六)作业:尝试写诗:以“乡愁、离别、家、思念,母亲(父亲)为主要内容,任选一个,写一首短诗。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亲情(母子)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爱情(夫妻)
  后 来——坟墓——哀情(死别)
  现 在——海峡——爱国情(游子之心) 普遍的家国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是难以判断学生获得了多少,但人们却较习惯于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来评判一节课,从这一方面看,如果未能完成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诗歌内容这一教学任务,就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但从学生能完成仿写看,也就有成功的一面。
  学生能以教材为例,从课文了解到写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又跳出教材、进一步仿写及尝试写诗。这不是单纯的写作训练,而是包含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对这些体验进行筛选和加工,再借助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点评:
  《乡愁》是一篇充满思乡爱国感情的诗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用心导学,以情感人。感情是语文的起点,是语文的基础,语文课如果没有感情就不是语文课了。整堂课声情并茂,循序渐进,师生双方互动,默契配合,融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本节课授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20-09-08]  摘自《南安市中小学教师提升工程》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