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乡愁》教学实录之三 | ||
---|---|---|
作者:赵昭 |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09-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三、深思细察,体悟诗理精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板书。作者在第一节诗写的是母亲,在第二节写的是妻子,在第三节写的又是母亲,这三节诗写的都是女人,那么诗的第四节作者会写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这是你们绝对想象不到的,你们想知道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背前三节,老师接着来背第四节,好吗? 生:好! (学生背诵:小时候……) 师:(背诵)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男同学背一、二节,女同学背三、四节。(学生背诵)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第四节诗写的是谁了吧? 生:是祖国。 生:是祖国母亲! 师:对,是祖国母亲!作者在写完前三节诗时思路忽然断了,不知该如何往下写了。这时,他猛然想起了祖国,对,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我更伟大的母亲!脑子里便跳出了这样一句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于是便有了这节诗。 师:同学们再看黑板,第一、二节写思念母亲和妻子,他们还能再见到吗? 生:能! 师:对,所以,这是生离之愁。 师:第三节写母亲去逝了,还能再见到吗? 生:不能! 师:对,这是―― 生:死别之愁。 师:这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对吧?所以,这又叫做――家愁 师: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 生:不是! 师:所以,这是――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也许―― 到将来,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虹桥, 我去那头, 你来这头! |
||||
![]() |
摘自《追梦教师袁建国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乡愁》教学实录之二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