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上册月夜忆舍弟教学实录  
  《月夜忆舍弟》教学实录之一  
作者: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徐敏红
   
 
  写在前面的话: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这节课就是要借着《月夜忆舍弟》中的常景、常事、平词、易字在感受杜甫的“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生读)浅浅语使人愁.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生读)含情往复不可言。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生读)凄楚不堪多读。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同学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节奏和味道。
  生认真朗读。
  师:不用听,只是看,我就特别感动,你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投入。真好,读书就是要有这样的状态。我们一起读!抬头,坐正,深吸一口气。怎么读呢,老师要和大家合作。你们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
  师生共读。
  师:味道出来了,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共读。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的那种节奏和感觉,揣摩你在读整首诗时心底泛起的那种情绪。
  师生共读。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古诗,特别时读经典的古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更要注意自己在读这首诗时候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三、细读赏析
  师:如果现在,老师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1:忧伤。
  生2:悲伤。
  生3:思念。
  师:是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达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咱静静读读《月夜忆舍弟》,在上圈上,或者做一些记号。
  学生认真圈划,教师巡视,轻声提醒:圈划时候要思考你找到的这些字词,哪些是杜甫听到的,哪些是他看到的,而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两分钟过去。大部分学生停笔。
  师:好,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圈点,甚至是批注。其实你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会,这是最珍贵的。
  四、斟字酎句
  师:那夜,杜甫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师:为什么这些声音让你产生忧伤的情绪?
  生:我是合在一起理解的,“戍鼓断人行”,应该是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我觉得很凄凉孤独,所以忧伤。
  师:你的语感真好。这里说一下戍鼓。这是边防驻军瞭望楼上的鼓,时用来报时或告警。你认为杜甫此时听到的戍鼓是用来报时还是告警?
  生:是报时。因为接下来没有打仗。
  师:那么你认为这里的“断”是什么意思?
  生:阻断,断开。
  师:可以用“绝”来替代吗?
  生1:可以。都是讲街上没有人了。
  师:《说文解字》说:断,截也。断有断开,拦截之意。你认为它和“绝”的用意是一样的吗?
  生2:我觉得不一样。
  生3:用上“断”感觉戍鼓敲响后行人踪迹消失的速度之快。
  师: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大家立刻消失。
  生2:在这样的氛围下,人的心也时提在那,悬在那儿,很紧张的。
  生3:民不聊生。
  师:刚才同学说还听到了一声雁鸣,“一雁声”指一声雁鸣还是一只大雁?
  生1:一只大雁。
  师:强调数量是一只有什么好处?
  生1:孤独,大雁都是成群的。一只大雁表明这是落单了的大雁,很凄凉。
  生2:解释为一声雁鸣也可以啊。夜深人静,忽然听到一声雁鸣,感觉很凄凉孤独。
  师:那我们就将这两种解读合在一起。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现在我们就探究一下“雁”这个意象。在很多诗歌中都有“雁”这个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那么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我查了一下资料,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师: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是解读字词的好方法。
  生2:也可以是比拟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生3: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生4:我也觉得是比拟自身。
  生5: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师:诗无达诂,当我们结合上下文有根据的解读,就是有道理的解读,我们同学做得很棒。这里还有一个字是和“戍鼓”是对应的,注意到了吗?
  生:“边”。
  师:什么是边?
  生:边关。
  师:看到教材的注释1了吗?这个边关就是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甘肃。我们对这样地方熟悉吗?
  学生摇头。
  师:古时候,它叫阳关,叫玉门关。
  学生恍然。
  师:王维在《渭城曲》中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那里可没有你认识的人,你对于这个地方来说,只是个客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也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说说这是怎样的玉门关?
  生1:荒无人烟,非常偏僻。
  生2:从王之涣的诗中可以知道玉门关很荒凉,让我们想到了沙漠。
  师:是的,这里很荒凉,这里没有春暖花开,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莺歌燕舞,有的是什么呢。王昌龄在《从军行》里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那里有的是黄沙,是大风,是战争。在那里,有的是离愁。
  师生共读首联。
  师:这一声声读出的是诗人的忧伤孤独。这里还有一个字,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寂寞感。
  生:秋。
  师: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我们一起再将这句话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生1: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按我们的平常表述的习惯,应该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作者这样调换语序有什么好处?
  生:强调露和月。
  师:为什么强调露呢?
  生:书上说“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师: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师:看到露,看到月,同学有没有产生疑问: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张九龄也写明月也写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生1: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师:故乡里有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生2:书上说杜甫弟兄分散,人个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师:心有千千结,寄予明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到边关呢?
  生:注释上说这首诗卸载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还处在安史之乱中,我猜他是因为战争。
  师:是的,此时的杜甫已经48岁。安史之乱,让他的家破,令他逃亡,为生计所迫,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而此时他的弟弟们离散在山东河南一带。
  PPT:[唐肃宗韩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陷入战乱。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从此和弟弟们失散。]
  师:结合这个背景再去研读“月”这个意象。我们可能有更多的理解。
  PPT:
  学生齐读“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齐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与前两联相比,这两联显得平常些,但这常语中却有着深意。读一下教材上的批注。
  生齐读: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师:这样的对比表述形式,大家有没有产生熟悉感?我们在杨绛的《老王》中学习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谁能说说“有”“无”的对比所包含的深意吗?
  生1:诗人先是说自己“有弟”,然后接着说自己和兄弟全都分散了,先扬后抑。
  师:先扬后抑,说得好。
  生2: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师: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没等我们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都流落他乡,都音讯不知。再细细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情感再次缓和,诗人却说:”无家“他的家到哪里去了?唉,这下到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情感就在这十个字跌宕起伏,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
  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中。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
  生齐读颈联和尾联。
  师小结:月光洒满大地,映着地上的露水,莹白剔透却又寒冷透骨。远远,戍鼓已经响起,一下一下,将人气一点点赶出了这座成。夜静了,人寂了。只有夜空中离群孤雁在凄婉哀鸣。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我想起流落他乡的弟弟们。于是《月夜忆舍弟》就这样从杜甫的口中轻轻流出:戍鼓——
  学生齐读
  五、主题探究
  师: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意思吗?
  生1:应该还有别的。
  生2:还有表现自己的寂寞忧伤。
  生3:还有担忧,因为“寄书长不达”,一直联系不到,所以会担心。
  师:所以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思念,更是在写对弟弟们的担忧、忧虑,操心,挂念。这种情感,在诗人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体现。
  PPT:[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师:诗人至情至性,写起对弟弟的情感,无不从真性情中流出。为此,梁启超先生评他为:“情圣”。
  PPT:[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一振一振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师:情至于此,我想问一句: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生1:还有天下的百姓。
  生2: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生3:他还担忧国家。
  师: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四百年后的那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PPT:[浅浅语使人愁。——南宋刘辰翁
     含情往复不可言。——明 钟惺
     凄楚不堪多读。——清 杨伦 ]
  生读:浅浅语使人愁。
  师:八百年后的那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生读:含情往复不可言。
  师: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生读:凄楚不堪多读。
  师: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PPT:[李白令我们兴奋
     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
     李商隐令我们着迷
     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 ]
 
 
  [2021-07-12]  摘自《腾讯网》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