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月夜忆舍弟》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徐敏红 |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这节课就是要借着《月夜忆舍弟》中的常景、常事、平词、易字在感受杜甫的“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生读)浅浅语使人愁.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生读)含情往复不可言。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生读)凄楚不堪多读。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同学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节奏和味道。 生认真朗读。 师:不用听,只是看,我就特别感动,你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投入。真好,读书就是要有这样的状态。我们一起读!抬头,坐正,深吸一口气。怎么读呢,老师要和大家合作。你们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 师生共读。 师:味道出来了,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共读。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的那种节奏和感觉,揣摩你在读整首诗时心底泛起的那种情绪。 师生共读。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古诗,特别时读经典的古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更要注意自己在读这首诗时候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三、细读赏析 师:如果现在,老师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1:忧伤。 生2:悲伤。 生3:思念。 师:是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达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咱静静读读《月夜忆舍弟》,在上圈上,或者做一些记号。 学生认真圈划,教师巡视,轻声提醒:圈划时候要思考你找到的这些字词,哪些是杜甫听到的,哪些是他看到的,而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两分钟过去。大部分学生停笔。 师:好,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圈点,甚至是批注。其实你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会,这是最珍贵的。 四、斟字酎句 师:那夜,杜甫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师:为什么这些声音让你产生忧伤的情绪? 生:我是合在一起理解的,“戍鼓断人行”,应该是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我觉得很凄凉孤独,所以忧伤。 师:你的语感真好。这里说一下戍鼓。这是边防驻军瞭望楼上的鼓,时用来报时或告警。你认为杜甫此时听到的戍鼓是用来报时还是告警? 生:是报时。因为接下来没有打仗。 师:那么你认为这里的“断”是什么意思? 生:阻断,断开。 师:可以用“绝”来替代吗? 生1:可以。都是讲街上没有人了。 师:《说文解字》说:断,截也。断有断开,拦截之意。你认为它和“绝”的用意是一样的吗? 生2:我觉得不一样。 生3:用上“断”感觉戍鼓敲响后行人踪迹消失的速度之快。 师: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大家立刻消失。 生2:在这样的氛围下,人的心也时提在那,悬在那儿,很紧张的。 生3:民不聊生。 师:刚才同学说还听到了一声雁鸣,“一雁声”指一声雁鸣还是一只大雁? 生1:一只大雁。 师:强调数量是一只有什么好处? 生1:孤独,大雁都是成群的。一只大雁表明这是落单了的大雁,很凄凉。 生2:解释为一声雁鸣也可以啊。夜深人静,忽然听到一声雁鸣,感觉很凄凉孤独。 师:那我们就将这两种解读合在一起。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现在我们就探究一下“雁”这个意象。在很多诗歌中都有“雁”这个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那么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我查了一下资料,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师: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是解读字词的好方法。 生2:也可以是比拟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生3: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生4:我也觉得是比拟自身。 生5: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师:诗无达诂,当我们结合上下文有根据的解读,就是有道理的解读,我们同学做得很棒。这里还有一个字是和“戍鼓”是对应的,注意到了吗? 生:“边”。 师:什么是边? 生:边关。 师:看到教材的注释1了吗?这个边关就是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甘肃。我们对这样地方熟悉吗? 学生摇头。 师:古时候,它叫阳关,叫玉门关。 学生恍然。 师:王维在《渭城曲》中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那里可没有你认识的人,你对于这个地方来说,只是个客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也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说说这是怎样的玉门关? 生1:荒无人烟,非常偏僻。 生2:从王之涣的诗中可以知道玉门关很荒凉,让我们想到了沙漠。 师:是的,这里很荒凉,这里没有春暖花开,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莺歌燕舞,有的是什么呢。王昌龄在《从军行》里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那里有的是黄沙,是大风,是战争。在那里,有的是离愁。 师生共读首联。 师:这一声声读出的是诗人的忧伤孤独。这里还有一个字,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寂寞感。 生:秋。 师: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我们一起再将这句话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生1: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按我们的平常表述的习惯,应该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作者这样调换语序有什么好处? 生:强调露和月。 师:为什么强调露呢? 生:书上说“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师: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师:看到露,看到月,同学有没有产生疑问: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张九龄也写明月也写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生1: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师:故乡里有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生2:书上说杜甫弟兄分散,人个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师:心有千千结,寄予明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到边关呢? 生:注释上说这首诗卸载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还处在安史之乱中,我猜他是因为战争。 师:是的,此时的杜甫已经48岁。安史之乱,让他的家破,令他逃亡,为生计所迫,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而此时他的弟弟们离散在山东河南一带。 PPT:[唐肃宗韩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陷入战乱。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从此和弟弟们失散。] 师:结合这个背景再去研读“月”这个意象。我们可能有更多的理解。 PPT: 学生齐读“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齐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与前两联相比,这两联显得平常些,但这常语中却有着深意。读一下教材上的批注。 生齐读: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师:这样的对比表述形式,大家有没有产生熟悉感?我们在杨绛的《老王》中学习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谁能说说“有”“无”的对比所包含的深意吗? 生1:诗人先是说自己“有弟”,然后接着说自己和兄弟全都分散了,先扬后抑。 师:先扬后抑,说得好。 生2: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师: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没等我们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都流落他乡,都音讯不知。再细细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情感再次缓和,诗人却说:”无家“他的家到哪里去了?唉,这下到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情感就在这十个字跌宕起伏,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 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中。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 生齐读颈联和尾联。 师小结:月光洒满大地,映着地上的露水,莹白剔透却又寒冷透骨。远远,戍鼓已经响起,一下一下,将人气一点点赶出了这座成。夜静了,人寂了。只有夜空中离群孤雁在凄婉哀鸣。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我想起流落他乡的弟弟们。于是《月夜忆舍弟》就这样从杜甫的口中轻轻流出:戍鼓—— 学生齐读 五、主题探究 师: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意思吗? 生1:应该还有别的。 生2:还有表现自己的寂寞忧伤。 生3:还有担忧,因为“寄书长不达”,一直联系不到,所以会担心。 师:所以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思念,更是在写对弟弟们的担忧、忧虑,操心,挂念。这种情感,在诗人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体现。 PPT:[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师:诗人至情至性,写起对弟弟的情感,无不从真性情中流出。为此,梁启超先生评他为:“情圣”。 PPT:[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一振一振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师:情至于此,我想问一句: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生1:还有天下的百姓。 生2: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生3:他还担忧国家。 师: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四百年后的那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PPT:[浅浅语使人愁。——南宋刘辰翁 含情往复不可言。——明 钟惺 凄楚不堪多读。——清 杨伦 ] 生读:浅浅语使人愁。 师:八百年后的那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生读:含情往复不可言。 师: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生读:凄楚不堪多读。 师: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PPT:[李白令我们兴奋 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 李商隐令我们着迷 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 ] |
||||
![]() |
摘自《腾讯网》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