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边塞诗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这一班是我在初二年级接的,学生的情商很高,就是成绩有点儿低,比同年级要低六七分。因而在备课时,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方面,我对本班的要求要低一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我在教学时,介绍了边塞诗的内容与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特色。 3、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范读,集体读,个人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由巜读唐诗》的音乐导入,将学生带入学习唐诗的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从题目入手,寻找所给的信息,然后将诗歌分成前后两部分,找出过渡句。 (三)、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 (四)、我们的学生要逐字逐句去理解,才能概括出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才能学会赏析,所以我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为了讲解的重点内容,大概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然后用了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加深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记忆,因为在中考时,古诗文填空,往往有理解性的默写。 (五)、出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内心也有个本节课学习的方向,看自己是否达成目标。 (六)、最后我设计了两首诗,拓展阅读,进一步对边塞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进行概括,并看看最后抒情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便以后遇到边塞诗歌,不至于无从下手。??? (七)、布置的这一作业正好完成学校要求的摘抄,学生愿意去做。并且这两天正好是诗歌板块复习,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到送别诗,边塞诗和咏雪诗,加强记忆。 五、说板书设计 因为黑板太小,并且不能下粉笔,没法写的很工整,有点儿乱。 六、说教学反思 在板书设计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风掣红旗冻不翻”,但在课堂上没有提到。不过这个问题在导学案中有出现,庆幸的一点是下课提问时,学生都能说上。 总之,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随时注意了教学目标的控制,力争使教学目标的控制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努力在中考中的诗歌鉴赏中,能够融会贯通。 我的说课完了,请评委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
![]() |
摘自《简书》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