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材解读  
  《孔乙己》批注式解读  
作者:佚名
   
 
  开头:小说用“孔乙己”做题目,但并不用孔乙己开头。开头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这一开头,细思极妙。
  酒店,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但鲁迅先生却偏要我们在酒店里,认识孔乙己。它凸显出酒的麻醉作用,凸显出人物的麻木性格,凸显出好喝懒做的国民生态。
  这种生态,才是作者首先要批判的。比起《呐喊·序》中所提到的典当铺柜台和药店柜台,鲁镇酒店的曲尺大柜台,更让鲁迅感到悲哀,甚至愤怒。
  但是鲁迅先生却用嘻笑的笔法,用“预备着热水”“温酒”“热热的喝了”,活画出一个充满温度的“热闹”的生活场景,孔乙己在这样的热闹里,却倍显孤独、倍感冷漠——
  “热闹是他们的,孔乙己却什么也没有。”
  “这是20多年前的事”:时间的久远。20多年前至今,酒店除了价格,其它没有变化。其实,没有变化的,还有人物的悲剧命运,还有造成悲剧命运的人性,以及培育这种人性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慢慢地坐喝”:喝酒的人,有着明显的固化阶级界限。从喝酒的穿着,到喝酒的方式,都如此的泾渭分明。而就在这泾渭分明里,出现了灰色地带,灰色的人物,那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唯一”,使得孔乙己,既不被富贵阶层所接纳,又成为底层阶段的嘲笑对象。
  这个灰色的小人物,在小说的第四自然段儿,才隆重出场。那么,头三自然段,有甚作用?
  它不单是交代小说发生的物理环境,更在于渲染无聊的压抑的气氛,这是小人物的文化环境,正是这样的文化场,培育出了小人物对小人物的嘲笑与冷漠。
  这也是作者鲁迅先生,对鲁镇整体人性生态,对群体人物,对“类人”的批判与悲哀。为了强化这种批判与悲哀,鲁迅先生隆重的推出了孔乙己登场的第一句台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可以算是鲁迅作品里,最有功底的名字。比起同样没有姓名的小人物阿长、阿q、红鼻子阿义……孔乙己的名字最接近纸墨。
  请注意,他姓孔。
  这一个孔姓,鲁迅先生对孔家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嘲讽。是孔乙己用穿长衫的方式,表达对儒家文化传承的隆重。自诩为读书人,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一定会给自己起一个高大上的,像“范进”一样的吉利的名字——但是,又有谁在意呢?
  他的本名,远不如段子手为他起的绰号那样有趣。“孔乙己”就如此轻而易举的风靡鲁镇。缔造孔乙己姓名的这个“别人”,即使在今天的段子手排行榜上,也稳居前列。再也没有哪个名字能像孔乙己这样,透露出如此强烈的腐臭的墨汁的味道。新文化运动的诸多号手,对孔家店的批判,可见一斑。
  “睁大眼睛”“涨红的脸”“青筋条条绽出”:手无缚鸡之力的孔乙己,当段子手们嘲笑自己偷东西时,呈现出煞有介事的认真,因为这种玷污,触碰了他内心对酸腐的坚守。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原来,孔乙己本初的家境还是可以的,因为它是可以读书的,但是就因为读书,所以不会营生,变成讨饭的了。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结合后面“茴”字的四样写法——孔乙己内心是没有真正学问的,他有的,都是一些必须装门面的学问。鲁迅先生对这“一笔好字”,绝对不会是赞赏的口吻:即使写的好字,也并不是“挣”一碗饭吃,而是“”一碗饭吃。瞧瞧新文化运动者们对儒家文化的嘲讽吧!
  “孔乙己来的时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真的是“充满”了吗?恐怕没有“满”,因为孔乙己,并不快活。但是谁又会在乎他呢?
  在所有的嘲笑声里,最尖刻的笑声,恐怕是小伙计的笑声。在整个酒店里,小伙计,是最没有身份地位的,他也是最有可能被孔乙己搭讪的人选。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这个逗号和这一个省略号,是语气的停顿,更是孔乙己的小心翼翼,他怕失去这一个唯一的可以和他所在的最底层进行言语沟通的人。可惜,小伙计想的是“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
  “不能写罢?我交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孔乙己的对话里,充满了肯定的认知,却被生活无情的否定——连十一二岁的小伙计都知道,“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
  孔乙己苦苦追求、苦苦炫耀的本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伙伴手里,都是如此不堪一提!
  不知道鲁迅先生在“茴香豆”这一段里的灵感,是不是和《惠子相梁》有关:惠子苦苦追求的梁相一职,在庄子眼里,也只是如一只“腐鼠”罢了。请注意,不是“老鼠”,而是“死老鼠”。
  “孔乙己,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孔乙己是惋惜什么呢?惋惜自己没有显摆的机会?还是惋惜小伙计,失去了一次学习“茴”字四种写法的机会?
  文学最大的价值在于警醒,在于催人自省。我们这些嘲笑孔乙己的人,内心里是不是也有孔乙己的一面?我们常常为了超出甚至远超出我们能力之上的东西(这个东西或者是面子,或者是里子),在苦苦追求。我们挣扎时那“涨红了脸、青筋绽出”的模样,在别人眼里,是不是接近“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模样?为了得一个课题证书,为了发一篇论文,我们在艰难的打拼,为此透支出百倍的努力。我们视若珍宝的这些荣誉、考核分数……在外人看来,是不是孔乙己所熟知的“茴”的四种写法?是不是就是一只“腐鼠”?
  这种反省是多么令人痛苦。
  当孔乙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的时候,我们的指甲,又在抓取什么?
  想一想,我们还忍心责怪那个“不做活,只作死”的孔乙己吗?
  当孔乙己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只有掌柜记得他。因为“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孔乙己为什么长久没有来了?我们且看一个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的“消息播报”:“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是的,丁举人,是偷不得的。孔乙己可以偷小伙计的东西,可以偷短衣帮的东西,甚至可以努努力偷掌柜的东西,但是,偷丁举人的东西,就属于“越级偷东西”了,甚至是越过几级偷东西了。这就不符合当时世人眼中的规矩——大人物的东西是偷不得的,偷了就算“自己发昏”。
  再次请注意,是“丁举人”,不是“丁老爷”,不是“丁大人”,鲁迅先生用“举人”突出其知识分子的身份,更是突出其对同属读书人的孔乙己的精神摧残和暴力折磨,这是作者对儒家读书人的鞭笞——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请问,把孔乙己打折了腿,真的有必要这么费周章吗?真的需要“先,后来,大半夜,再”这样的具有连续性的词语吗?
  但恰恰这句话,不能改成“先写服辩,然后一下子打折了腿。”
  因为作者要用“先,后来,大半夜,再”来表现丁举人折磨孔乙己的条理性与不慌不忙。
  在这场长时间的折磨里,我们甚至能够听到孔乙己的惨叫声,能听到丁举人的狞笑声——我们有理由相信,丁举人的此次殴打,并不是出于“惩罚其偷书”的目的,而是一场纯粹的“戏弄性质”的暴力狂欢。
  这场狂欢,持续到大半夜,丁举人乏味了,才“再打折了腿”了事。
  至此,本文的所有人物,除了主人公孔乙己之外,所有的配角,比如掌柜的、短衣帮、小伙计,甚至是龙套角色的吃茴香豆的小孩子,都完成了“笑”的表演。不同的是,他们在前台,只是“嘲笑”,丁举人在潜台,是“狞笑”,是“血淋淋的笑”。
  这就是鲁迅先生,用一个“”字,就把上层阶级的残暴、底层阶级的冷漠、最底层的孔乙己的卑贱,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把鲁迅式的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初冬。鲁迅先生设置的这种寒凉的环境,是在帮助读者设想孔乙己的命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走入了生命的末端,可是,还要甘愿忍受嘲讽来喝一碗酒,酒比他死死守护的面子更重要——
  “温一碗酒”,孔乙己说了两次。这个“温”字,让人心肠柔软——在这个寒冷的生存场里,孔乙己虽生即死的体温,恐怕要靠这最后的一碗温酒,来维系。
  感谢这一碗酒吧,它虽然只值四个大钱,但是它比所有的人,都有温度,是孔乙己在这个世上所能够得到的最后的温情和最后的留恋。
  但是糟糕的是,孔乙己虽然还穿着长衫,却不能站着喝酒了,他终于成为穿长衫儿坐着喝酒的人了,因为他的腿被打折了,他要坐在门槛上,他要用手来走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穿长衫坐着喝酒的孔乙己,是一个穿长衫用手走路的孔乙己。
  他的手,卑污到哪种地步?作者也没有说。却说小伙伴“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请注意,不是“放在他手上”。
  而孔乙己呢?“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请注意,不是也“放在门槛上”。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所有的读者,听到这幕悲剧命运的“背景说笑声”,看到主人公坐着手走向命运终点时的凄凉背景,都会忍不住为孔乙己心酸。
  他走向何方?他死于何处?作者都没有说。
  在这样一篇小说里,有许多的细节是反复出现的,比如:
  偷东西,笑几声,孔乙己,脸色,温两碗酒,打折了腿,还欠19个钱,手……
  如果把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连成一句话,孔乙己的命运,就昭然若揭,那么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小说结尾一句话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读这篇小说,其实我有许多的不解:
  1.小说的开头,短衣帮们“往往要亲眼看着”“看过”“又亲看”,所以“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那么,又是谁,能够在这样的“严重监督之下”,完成“羼水”这种高难度动作?
  需要上岗前培训吗?
  如果不,那么就是天赋了?
  一切需要天赋的技术性工作,都是高收入工作。能够“羼水”的伙计,应该是多么吃香!
  2.短衣帮可以嘲笑孔乙己,就连小伙计也可以,因为孔乙己比他们更卑微,那么这位“上大人孔乙己”如果遇到一个比他级别更低的“小大人孔乙己”,会不会也加以嘲笑?
  3.孔乙己最后出场的四文大钱,是从哪里来的?
  4.孔乙己,原来家境较好(“原来也读过书”),这是他的幸运——“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这是他的不幸——“幸而写得一手好字”,这是他的幸运——“可惜又有一样坏脾气”……所以,“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那么,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法”?到底是不是“免不了”?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么认为的?
  5.鲁迅先生,对最底层的孔乙己,是悲悯多一些,还是批判多一些?我想,应该是后者多一些。因为他不是孔乙己之“类人”的代言人,他是整个社会的“敲钟人”。
  6.有没有现代的“孔乙己”?宁肯穷死,也不放下架子。省下吃药的钱,也要买酒喝,或者过把赌瘾。
  7.我,遇到孔乙己,会不会抻出援助之手?如果我偶发慈悲之后,看到孔乙己又把钱送到酒店里,我会做何感想?如果孔乙己偷了我的东西,我会怎么做?
 
 
  [2020-05-22]  摘自《醉自然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解读《孔乙己》
下一篇  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