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孔乙己》教学实录之一 | ||
---|---|---|
作者:佚名 |
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阿长于山海经》,《故乡》。 师:没有《风筝》?没有《雪》吗? 生(一脸茫然地摇头):没有听说过。 师:哦,可能是文章有点难懂,新教材改革把他们删去了。大家可以下去找出来看看,一篇是写兄弟情的,另一篇是写朔方雪不屈服于严酷的环境与之斗争的。 生(很感兴趣的瞪大眼睛看着我):再讲点吧,老师! 师:咱们今天的课文也很有趣,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来看看本文的题目,《孔乙己》。因为大家没有预习课文,咱们今天就由老师边读边讲吧。 于是我放缓声音,“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大家看,谁喝酒?多少钱? 生:做工的人喝酒,每碗四文钱。 师:你记好了。“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好了,想一想,一碗酒,加一碟盐煮笋,多少钱? 生:五文钱。 师:两碗酒,加一碟茴香豆呢? 生:九文钱。(此时,有些学生已经不能算清楚这个账,胡乱回答了,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已经全部放在了听我的话上了,这才是目的。) 师:那要是再加一样荤菜呢? 生(闷头计算):得要十几文吧。 师:数学学得不怎么样啊,不过,语文学好就行了。大家接着听。“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问题来了:这一段里,有几种人喝酒?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两种人,短衣帮,穿长衫的。他们一个是站喝,一个是坐喝,一个是一碟盐煮笋和一碗酒,一个是不但有素菜和酒,还有一样荤菜。 师:那么,大家猜一猜,我们的主人公是哪一类呢? 生(有人抢答):短衣帮! 其他学生还在怀疑不定,我就笑了:是吗?咱们接着看。我继续缓缓的读课文。“……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店里面的小伙计估计不止一个,分工也不同,在这里,就分了几类? 生:两类。样子傻的侍候短衣帮,模样机灵的侍候长衫主顾。 师:你们再接着听。“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到这里,小伙计共分几类? 生(都笑了):三类。样子傻的不能侍候客人,只能侍候火炉,专管温酒。 师:是啊,大家看看,这个社会,酒客分两类,小伙计分三等。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也暗含了许多不得已的社会因素。可见,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很凉薄啊。主人公该出场了。 我接着读课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大家说说,他是那类人呢? 生:不好说,说他是短衣帮吧,他却穿着长衫;说他是长衫主顾,他却是站着喝酒。他去短衣帮那里,他们会说:去,你穿着长衫,去里边坐喝。他去长衫主顾那里,他们会说:出去,你个站着吃咸菜的!(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是啊,他就是这么一个不短不长,不里不外,不上不下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同类,没有生存的空间,这能尴尬的孤独的站在那里,所以作者说了是“唯一的人”。 接下来一段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孔乙己的穷和懒,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也知道了他经常被打的事实;由他名字的由来,也看出来了他无关紧要的存在。我把第四段读完,学生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哦,原来是这样一个好玩的读书人。我又进一步帮他们分析:窃和偷相同吗? 生:相同呀,不都是偷吗? 我举例子:你的十块钱丢了,你会说:谁偷了我的钱?你怎么不说是谁窃了你的钱?学生笑了。 我又举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已经有学生抢话了: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是啊,怎么不说是“偷”呢? 生:偷钱算是偷,偷别人的东西……也是偷啊! 师:这样说,小东小西算是偷,大的重要的东西算是窃。怎么样?大家觉得老师总结的咋样? 下面一群小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我无声的笑了。 师:既然都是偷,孔乙己却特别强调“窃”不是偷,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卖弄学问,自欺欺人。 师:第五段在叙述方式上属于什么? 生:插叙。 师:对,借人们的谈论,交代了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但品行不错。大家需要注意一件事,孔乙己之所以能活下来,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读书):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 师:原来如此!可见写一手好字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们“哄”的一声笑起来,眼睛看向我平时经常点到的自己不好的学生,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顺便举例一位老教师退休后,凭一手好字,先在街上卖对联,后去郑州先卖对联后开书法培训班,再是参加了书法协会,现在又和国际友人交流书法。这个故事,听得这帮孩子们大睁双眼,无限向往。 我接着读第六段:……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学生听着就笑起来了,小声说着:半个!我听见了:是啊,捞不到一个,还捞不到半个!哪有捞半个的?可见他们在…… 话没说完,有学生抢答:讽刺挖苦! 完全正确!鼓掌!听了我的评价,全班学生都哗哗的鼓起掌来。 师:大家看,孔乙己在酒店里,找不到温暖和依靠,还总是被人讥讽嘲笑揭伤疤,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大家看第七段,写了什么事? 我读完第七段,问:这一段写谁?什么事? 生:写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清楚就好。那么第八段呢?怎么概括?学生低头看书,速度还很快,马上就有学生回答: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豆吃。 师:很好,大家概括情节准确简洁,就是这样的。不过,我需要提醒你们一点精彩之处…… 又是我没说完话,有学生又开始开动思维:我知道,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其他学生看着我,点着头,表示赞同的笑意挂在脸上。哇,我这课上的,已经不需要老师啦! 我笑了:你说的很对,这确实精彩之处。那么,谁能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精彩? 三三两两的回答声响起,我找了其中一位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作总结:对着小孩子说文言文,可见是迂腐至极;什么时候都不忘了文言文,可见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说这样的话,最能代表他读书人的身份。 他话刚说完,学生们已经自发的为他鼓掌了。身为老师,我也不禁为他感到骄傲。 师:好了,大家看看,这样一个人,大人取笑他,小伙计鄙视他,连小孩也不理他,可见这个社会,有他没他真是无所谓了。大家看第九段,这是个什么段?学生们很快看完了只有三句话的这一段,马上回答:过渡段! 师: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即承接了上文的孔乙己使人快活,又开启了下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怎样叙写出来的? 生:借助于掌柜和酒客的对话侧面表达出来的。 师:很对。下面咱们来共同学习这段话。 我把这一段读完,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掌柜的怎么会想起孔乙己? 生:因为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钱呢。掌柜的是想钱呢。 师:酒客说孔乙己被打,掌柜的是什么反应? 生:就一个字,哦。 生2:意思是,知道了。 生3:仅此而已。多么冷漠。 师:掌柜一连追问三次“怎么样了”,后来为什么不追问了? 生:那个酒客说“许是死了”,死了就不用再问了,孔乙己还不了钱了。 生2:真是唯利是图! 生3:太冷酷了!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你们说,孔乙己是不是被打死了呢? 学生们这次不再瞎猜,而是接到:接着读书接着看。 师:这次老师不读书了,换你们读,怎么样? 生:好啊。 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我趁此机会赶紧喝了几口茶,润润嗓子。有了前几段的讲解铺垫,学生们已经很理解文意,读得很投入,低沉缓慢,再无笑意。 师:谁能说一说第一句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为下文孔乙己的最后一次上场喝酒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师:不错啊,再想想“中秋过后”这个词呢? 生:也点明了时间! 师:这就对了。即点明了时间,又为下文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去酒店喝酒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最后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学生们大多数已经开始在书上记录环境描写的作用了。 此时,我又帮学生们挖掘一点文字背后的故事:孔乙己最后一次去酒店,是怎么去的? 生:“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师:他的长衫呢?不是十多年都不离身了吗?哪去了? 生:拿去换钱了。 生2:被丁举人打烂了,不能穿了。 师:他坐的蒲团哪来的? 生:买的。 生2:不会,他有钱还喝酒呢。 生3:我知道!庙里有蒲团,他是爬去庙里,和尚给他的破蒲团。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总之这钱,这唯一的四文钱不能干别的,只能买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碗酒才行。可见,好喝懒做是一点不假。 师:最后一段,咱们一起读,看看孔乙己有多久没再去喝酒,好不好? 师生齐读书,感觉我也是个学生。 师:算一算,孔乙己有多久没再去咸亨酒店喝酒了? 生:一年又四个月,那么爱喝酒,肯定是死了。 师:你看见他死了? 生:没有。但是想着也是死了。 师:那你不还是估计吗?所以文章最后作者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用语很准确。 生(纷纷点头):是。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 |
||||
![]() |
摘自《王小白也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黄厚江教学实录——《孔乙己》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