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佚名
   
 
  教学要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

      (一)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朗读
  正音: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ā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即为家(wéi)
  三、学习小序:
  疏通文字
  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它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写下来,“留衣底”以防不测的。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首: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旌旗”——借代。“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泉台”“阎罗”——引用旧说
  对“泉台”和“阎罗”的理解:“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迷信说法,事实上并不存在,那诗里为什么要用这类说法呢?这是因为诗歌具有夸张和幻想的特点,“泉台”、“阎罗”虽是旧时的迷信说法,但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诗歌中使用这一类虚幻的说法,即适应群众中沿袭的习俗,具有广泛性,又符合诗歌幻想的特点。这样表达与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之类的话相比,它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动词的表达作用
  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符合一个军事指挥家的身份。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仄声,不符合七律格律,读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对敌人仇恨的感情表现得充分,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不如“斩”的情感充分;“伐”,攻打的意思,用力太过不及“斩”来得明确快捷;用“打”,与诗意不合。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斩杀阎王。
  小结: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这一则,侧重激励自己。
  五、布置作业

      (二)

  一、检查背诵
  二、复习第一首内容
  三、学习第二首:
  “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用典故。用春秋吴将伍子胥头悬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诗中引用此典故,表示大业未成,死不瞑目,并期待革命胜利。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动词的表达作用:
  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写出轻捷欢欣的场景,充分流露诗人对胜利的欢悦心情,感情色彩和表现力强。用“飘”,太轻松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太平淡,无形象感;用“交”,缺乏诗意,破坏了诗的意境。
  小结: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这一首,侧重勉励同志。
  四、学习第三首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反映出诗人对反动统治的痛恨。又与前两章“百战多”“烽烟正十年”相呼应。“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表明对战争的态度:“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语出《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道德,为了维护正义,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诗人引用它,表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最后一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这是向往,亦是“取义成仁”的必然结果。
  小结: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这一首,侧重展望未来。
  五、总结课文: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首的侧重点见各首诗的小结)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1、用词准确、形象。(动词的使用)(借代、借喻等修辞手法)
  2、借助想象和幻想。(引用旧说和典故)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六、布置作业。
 
 
  [2020-03-11]  摘自《初中语文e学堂(老卢在线)》网站
 
     
上一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