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日月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福建省长泰县第二实验小学 陈宝华 |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明、力、尘、从、众、双、木、林、森、条、心”十一个生字,会写“木、林、土、力、心”五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它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2.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读生字、词语。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相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构成本课生字的部件卡,有关识字的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汉字王国里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请出两个老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出示“日、月”。 2.你们知道,“日”和“月”能够组成什么字?(明) 3.出示“日”和“月”的图,同学们看“日”和“月”都给大地带来光明,所以组合起来就是明月的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中国的汉字真有趣,许多由两个或以上的汉字组成,而它们的意思就是这些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就有个名字——会意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这些有趣的会意字的,请你们自己先轻声读一读课文吧。 (2)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一)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圈(圈画生字,认清字形。) (三)再读(思考你从课文中发现了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三、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学习“男”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字义:在田地里面干活的人主要都是男人,所以是“田力男”。 2.学习“尖”和“尘”。 (1)刚才我们看着图片学习了“男”这个字,你们看课文下一行中出现了两个长得很相似的字,(出示)我们怎么来学习并且区分清楚它们呢?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教师适时配图辅助。 (3)你们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两个字,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呀! 3.学习小结。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男、尘、尖”这四个生字,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对了,它们都是把学过的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新字,而新字的意思和原来的组成部分都有关系。还记得它们叫什么字吗?(会意字) (2)让我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吧: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 4.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生字。 (1)课文中像刚才那样有趣的会意字还有好几个呢,请你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边读课文边自己来找到这些会意字,然后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结合字和你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吧。 (2)小组合作学习。 5.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展示出辅助图片,帮助学生汇报对于新的会意字的理解。 6.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下,我们把这篇课文中的会意字都学会了,你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再把生字读一读吧。 ①带拼音读。 ②去拼音再读。 ③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四、再读课文,渗透德育。 1.小组赛读。 2.指名读: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说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3.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今天学习的有趣的会意字,谁在课外认识来教一教大家? 五、学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的会意字,你们的收获非常大,老师相信你们在学习会写字时能够表现得同样出色。 2.出示“木”,观察书上田字格内的笔顺,汇报给大家。 3.教师范写“木”,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在田字格里面仿写“木”,师强调书写坐姿。学生观察学习后再次练习一个“木”。 5.出示“林”,对比观察,看看“林”和“木”的笔画有什么不同。(“林”左边的木字旁,捺变成了点) 6.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并展示交流。 7.再次练习书写。 六、总结 今天的学习大家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并且学会了很多有趣的会意字,收获真多。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不只是这一种方法,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还知道了象形字。以后我们还会了解更多,那时候你们会更加佩服咱们聪明的祖先们。希望你今天回家后能够把学习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们一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有趣的会意字。 |
||||
![]() |
摘自《名师工作室》网站 | |||
上一篇 | 《日月明》教学设计之四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