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佚名 |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午、节、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端午粽》的字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自己先打打招呼。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请三位小老师,分三行领读)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生齐读。 3、师创设情境:既然外婆已经煮好了香香的粽子,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尝尝”吧!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粽子是怎么做的?哪些句子又是写粽子味道的句子呢? (2)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4)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话,师范读并出示停顿符号。 (关注动作的词语:掀开剥开咬)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全班齐读。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5)师:谁能把作者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2、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听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外婆包的红枣粽子十分好吃。不过,外婆只做了一种粽子吗?(指名回答) (2)你能用“除了……还有……”说一句话吗?(如: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师:出示第三句话。这么好吃的粽子,作者吃的开心吗?从哪个词语看的出来?(美滋滋地) (4)提问:为什么外婆要我们带一小篮粽子回去?(生答) 教师总结:做一个学会分享,乐于分享的好孩子。 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吗要吃粽子吗?(预设: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播放动画,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师用投影范写,生书空。 (3)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师巡视纠正并指导,反馈。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师: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 10 端午粽 十分好吃 花样也多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
![]() |
摘自《lccpia410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