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立足文本,结合导学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古对今》教学反思 |
||
---|---|---|
作者:英德市第七小学 刘秀琼 |
《古对今》是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6课。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继上学期的《对韵歌》之后的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它以对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严寒酷暑”、“春暖秋凉”等词,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的认知规律(认字容易写字难),我设计了第一课时先识字,感知课文,熟读成诵。第二课时重点教授学生写字,和进一步了解对子的特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圆”等12个生字,“朝霞”等7个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美,语言美。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我拟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圆”等12个生字,认识“朝霞”等7个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是结合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美,语言美。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谈话引导法、师生互动法、导学案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法,采用了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游戏体验等学法。通过以上教法和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二、学习新课,熟读成诵 (一)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二)结合图片,理解内容 (三)情感升华,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四、分享收获,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一节课下来,纵观整堂课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本节课最遗憾的地方,是在拓展《笠翁对韵》之后,没有及时说明对对子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感觉没有激发起孩子爱国情怀这方面的人文的教育。 |
||||
![]() |
摘自《工作室6449908033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古对今》教学反思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