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不识“品析”真面目 只因身在词句中 | ||
---|---|---|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孙雨亭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或者效果。这段内容从教的角度看,词句教学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开展(联系上下文),要先理解内容,感悟背后传递的作者的情感;继而理解形式,体会这样的词句是否比较完美的承载体现了这样的情感。可是部分品词析句教学恰恰缺少了开始的语境感知,以及后面的回望品析,方显得品词析句可有可无,收效甚微! 看下面的例子: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有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燕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掠过”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吗? 生:轻轻地擦过。 师:那为什么不用“擦”呢?把它换成“擦过”,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擦过”用得力大,重重的接触;而“掠过”表示动作很轻…… 上面的教学片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没有整体感知作者勾画的“风阳燕斜飞”画面美,没有充分感受燕子飞行的特点,甚至还不知道句子写了什么,就直奔词语,进行所谓的品词教学,怎能较好的体会出要品之词的作用和味道呢? 再看下面一个片段: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本段的意思? 生:飞行 师:再读一读句子,想一想画面,飞行的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飞行的样子很美! 师:飞行的样子也叫?(姿态) 生:姿态美 …… 师:燕子飞,这里却用掠?联系下文读一读掠字体会出什么? 生:掠看出飞行速度非常快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就是“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说明它刚刚叫了一声就从这边到那边了,速度非常快。 师:只是快吗?做一下掠的动作? 生:动作很优美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唧”写了动作很快,谁来模仿一下燕子的叫声? 生模仿叫声体会美。 师:“唧”不但写它的叫声,更是写它飞行的美,作者就是通过写出这样好听的叫声,优美的动作向我们展示燕子的美。 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品词析句要在语境下进行,要先知道作者说了什么,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再从形式上看一看这样一种情感用了哪些词,什么样的形式传递的,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感才会形成,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有提高! |
||||
![]() |
摘自《看云读书人》网站 | |||
上一篇 | 薛法根教学《燕子》片段回放 | ||
下一篇 | 引一引 峰回路转 放一放 海阔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