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之一 | ||
---|---|---|
作者:佚名 |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悬崖峭壁; 师:抬头仰望——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俯视——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奇崛诱人。若要暗晓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
||||
![]() |
摘自《中国哲士网》网站 | |||
上一篇 |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 ||
下一篇 |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