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之二 | ||
---|---|---|
作者:仁寿县汪洋中心小学 刘毓青 |
师:游历庐山后,庐山给作者的印象怎样? 生:像绵延不断的山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横看成岭”知道的。 师:只像那绵延的山岭吗? 生:不。还像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从“侧成峰”中知道的。 生:还有就是各种说不清的形状。我从“各不同”中知道。从不同的方位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也就是说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山的形状也就不同,是吗? 生(齐):是。 师:你们能从图中找到作者的观察点吗?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想象找到他所认为的作者的观察点。) 师:那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谁知道? 生(齐):不知道。 师:作者知道吗? 生:作者也不知道,我从“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知道是“识”是“知道,认识”是意思。 师:作者认为他弄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他自己处在这座山中,“只缘”就是“只因为”是意思。 师:为什么在这座山中就弄不清其真面目呢? (学生一时茫然) 师: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一时不知如何谈起) 师(引导):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生:知道。 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再次活跃,纷纷举手) 生:盲人摸象,摸着耳朵就说像扇子,摸着身子就说像墙壁,摸着腿就说像柱子,说明他们看得不全面。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生:哦,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师: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先生提个建议吗? (学生再次议论) 生:我认为应该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 师:你认为的整体看,应该怎样看? 生: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师:还有别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了解庐山各部分的情况,才能知道他的形状。因为他注重调查研究。 师:他虽然注重调查研究,但还是没得出结论。那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他仍然缺乏整体观察。 师:能否说得具体点? 生:他虽然做了调查研究,但没有汇总。因此,他看到的只是分散的山。 师:哦,我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你是说东坡先生虽然对庐山的一山一脉都做了详细观察,可观察到的只是部分。还应将这些部分汇总,形成整体形象,才能了解庐山真正的面目。那谁能汇总东坡先生的观察,说说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生:庐山是一座巍峨连绵的群山。 生:庐山是一座起伏雄壮的群山。 师:学习这首诗,我知道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的把握,冷静的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东坡先生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啊! 生: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东坡先生看庐山这样的迷惑呢? (学生迷惑) 师(提示):比如说看一个人,是只看优点呢,还是只看缺点?看一件事,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同学门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活跃) 生:我明白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比如我们班的马某同学,他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他的缺点。但他很热心,很愿意帮助别人,积极参与班上的各种活动,他的篮球打得好,又是短跑健将,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是他的优点。综合来看,他还是一位好同学。 师:怎样总结更好? 生:他是一位有缺点,也有优点,优点多于缺点的同学。 师(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明白了这首诗蕴涵的哲理,这对我们人生成长会很有帮助的。 施教反思: 1、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的要求,注重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体味作品的事、情、理,并由此深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明知—体情—成意—笃行; 2、注重学生多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注重知识的辐射和拓展,将诗中蕴涵的道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
||||
![]() |
摘自《眉山日报数字报刊》网站 | |||
上一篇 |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