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之二 | ||
---|---|---|
作者:澄江小学 赵学春 |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静心读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能力较好。学生大多能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六个环节进行。 1、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4、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5、融入真情,感受诗人形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辛弃疾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我把大儿子叫到了讲台上,问道:“大龙,如此辛苦地在豆地锄草,你觉得值得吗?”孩子答到:“值得。只要父母兄弟能够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我再苦再累都值得!”“大龙,,你瞧,在我国北方的土地上,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如果.有一天,这些天杀的强盗,冲进我们的家园,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这一话题中,深深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了保家卫国的感情,同时,也知道了像<<村居>>这样安定祥和的环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6、体会诗词感情,内化学生行为 一堂课接近尾声,教师的结束语尤为重要,但是,这绝不是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收获,畅所欲言。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我相信:赵老师的每一个孩子,你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梦想中的天堂。那么,我们何不多多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我想,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又把这它融入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热爱生活 |
||||
![]() |
摘自《澄江镇小学校》网站 | |||
上一篇 |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