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
---|---|---|
作者:文清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
||||
![]() |
摘自《筑心诗话》网站 | |||
上一篇 |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