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支玉恒课堂实录——《跳水》 | ||
---|---|---|
作者:支玉恒 |
(教师板书“跳水”) 师:在学以前,我了解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谁能根据你预习中所知道的东西,说一说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哪些角色?(众生纷纷举手) 生:有船长,和船长的儿子,有猴子。 师:还有没了?大家说还有谁? 生:水手。 师:如果给他的发言里再加上水手,那么他说对了吗? 生:对。 师:说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后面那位女同学。大家注意听,她说她能比他说得更好。你们听一听,她说得比他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听,你请讲。 生:这篇课文里面的角色有船长的儿子、猴子还有船长、水手。一共有四个人,四个角色。 师:她说得好吗? 生:不好。 师:哪不好?你再说一次。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船长、船长的儿子还有猴子、水手。 师:好吗? 生:不好。 师:我觉得应该按出场的顺序把角色说出来,这就使你的发言有了一定的次序了。你讲。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角色,第一个是猴子,第二个是船长的儿子,第三个是水手们,第四个是船长。 师:他这个次序对吗? 生:不对。 师:另外说“四个角色”对吗? 生:对..不对.. 师:水手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不能说是“四个”。你来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和水手。 师:次序还不对,你请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角色有水手们.. 师:停一下,水手最先出现对不对? 生:对。 师:水手。(教师板书“水手”)下面接着说。 生:猴子。 师:(板书“猴子”)再下面。 生:船长的儿子。 师:我们简单地叫他什么? 生:孩子。 师:对,孩子。(板书“孩子”)下面。 生:还有船长。 师:老船长,对不对?有一首歌唱了:“还有一个老船长..”(板书“船长”)这样说就是按照出场顺序说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还要提第二个问题:谁能根据你读书的印象,说一下,这些角色和角色之间是怎么相互联系起来的?因为我们学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文章,理解它的语言文字,学会观察事物,特别是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些角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或者换一句话说:角色和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生:猴子和孩子之间,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一开始就是猴子和孩子发生了关系吗?也要按照顺序来说。你来说。 生:是水手在看猴子,猴子又把孩子.. 师:你停一下,水手在“看”猴子吗?像咱们参观动物园一样? 生:在吓唬它。 师:在吓唬猴子?不是。 生:水手拿猴子取笑。 师:水手在拿猴子取笑,对不对呀? 生:对。 师:有没有人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它们的关系?拿它取笑叫什么? 生:逗。 师:对,水手在逗猴子。(板书“逗”并随手画箭头等符号,下同)使他们之间发生关系了,那么下面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生: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抢他帽子,还龇牙咧嘴地撕。猴子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抢。 师:猴子抢孩子?啊呀,天下大乱了,猴子在“抢”孩子!(笑声) 生:惹孩子。 师:还不太好。 生:气。 师:猴子在故意“气”这个孩子。(板书“气”)下面的关系呢? 生:然后孩子追猴子。 师:孩子就去追那个猴子,对不对?他不甘心让它气,所以他就追那只猴子,(板书“追”)一直追到那儿? 生:桅杆上。 师:一直追呀追呀,追到最高的横木上,(板书“桅杆顶端”)一直追到桅杆顶端。下面呢?下面谁出现了? 生:船长出现了。孩子和船长的关系是,船长急中生智救孩子。 师:怎么救? 生:船长威逼孩子跳水。 师:威逼?我们再换一个词,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行不行呀? 生:行。 师:(教师板书“命令”)然后呢? 生:然后孩子跳水。 师: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进水里。然后呢? 生:水手们救孩子。 师:水手救孩子。(板书“救”。到此,形成如下板书) 师:故事完了吗? 生:还有孩子得救了。 师:水手救孩子,孩子得救了,还不是一样吗?故事完了,对不对呢?可是我们刚才都是一点一点把它凑起来的。现在如果我让你按照这个意思把故事说一下,这篇课文的梗概能说吗? 生:是讲在一艘船上,水手们逗猴子,猴子就去气孩子。因为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就去追猴子。由于孩子追猴子,孩子爬上了最高的桅杆。这时候孩子走上了绝路,船长出来了,他拿着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下去,水手们又去救孩子,孩子得救了。 师: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说得不错。整个故事都把它串连下来了,那么我们再把它分开。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是分几个阶段讲完的? 生:四个阶段。 师:第一个阶段。 生:第一个阶段是讲水手拿猴子取乐。 师:水手逗猴子,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生:第二阶段是猴子把孩子帽子拿走了,猴子气孩子。 师:第二个阶段是猴子气孩子。 生: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他追猴子追上了桅杆。 师:第三个阶段,孩子追猴子,直追到了桅杆顶上。第四个阶段呢? 生:船长用威胁的方法命令孩子从桅杆跳到海里。 师:非常正确,四个阶段。如果我现在让你给课文分段,谁还不会分请举手?(学生无人举手)都会了,好,那我下面还问一个问题:在预习中,哪些同学发现有什么问题?现在请提问。 生①:课文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跳水”为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不错,你讲。 生②:为什么猴子跳到十一二岁孩子面前,还要打下括号说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加注一下,好。你讲。 生③:按常情孩子醒悟以后,看自己在这么高的地方,一定害怕会跌了下去,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掉下去? 师:你怎么知道醒悟以后“这么长时间”? 生③:因为这里写了他脚底下摇晃起来,船长才走了出来。 师:好,你先请坐。谁还有问题? 生④:孩子是船长的儿子,他走上桅杆很危险。水手们应该阻止他,那就不会很危险了。 师:你是说水手为什么不早提醒他一下,是这个意思吗? 生④:是。 师:好。你讲。 生⑤:为什么开头要写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了甲板上?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好的,你讲。 生⑥:既然已经写了孩子气急了,爬上桅杆横木,为什么还要写甲板上的人望着,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一下子转到“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摇摇晃晃上了最高的横木”,一下就吓呆了,和有人大喊一声,这些人为什么..他们早提醒一下不好吗? 师:为什么一下吓呆了,大叫起来,为什么不早点提醒孩子。好,你说。 生⑦: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他的孩子跳水?他说“不然我就开枪”。不然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要用枪威逼孩子跳水?好,你讲。 生⑧:如果,他儿子不跳水,他会不会真的开枪? 师:好,等一会再研究这个问题。你说。 生⑨:我觉得这篇课文写“跳水”的内容不多,还没有前面写的多,为什么还用“跳水”为题?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提的一样,为什么用“跳水”为题。你讲。 生⑩:为什么作者要在“40 秒钟”和“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之间要打个破折号? 师:为什么这里要打个破折号?好,你坐下。你来提一下。 生11:孩子吓唬猴子,还朝着它大声叫喊。为什么猴子撕得更凶了? 师:为什么它撕得更凶了?你讲。 生12:猴子为什么只跳到孩子面前去抢帽子?不跳到水手面前去抢东西? 师:有意思,猴子专门欺负小孩,好,你再提一个。 生13:为什么猴子拿上他的帽子,孩子就哭笑不得? 师:为什么哭笑不得是吧?你讲。 生14:为什么水手不在孩子爬上桅杆之前把他拦住? 师:为什么不在爬上桅杆之前拦住?不让他爬。你讲。 生15:为什么人群里有人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过来? 师:为什么直到大叫一声,孩子才醒悟过来是吧?你现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当那个人大叫一声以前,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现在自己在想。大家先不举手,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提到这里。也可能你那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在最后你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到时候再提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对不起大家了,不能全提了。因为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人人都有问题,可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先上课好不好? 生:好。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孩子情绪发展的几个台阶。在这一段里面首先是孩子的脸红了。刚才是什么呀? 生:哭笑不得。 师:哭笑不得,只是心里很尴尬,现在内心的这种情绪已经怎么样了? 生:表现出来了。 师:脸红了,紧接着是怎么样啊? 生:生气了。 师:紧接着是.. 生:气极了。 师:到最后呢? 生:醒悟了。 师:到最后醒悟了。那么你来说,(指提问的生③)刚才你问我,孩子醒悟过来,脚底下就会摇晃,很快就会掉下去,为什么还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我先问问你:孩子为什么一直会追到顶上去?也就是说,在他醒悟以前,他处于什么状态? 生③:他处于想取回自己帽子的状态。(众笑) 师:这是他的目的。也就是说从孩子最后一个“气极了”到“醒悟过来”,既然是“醒悟”,那么在“醒悟”之前.. 生③:他就是想拿回帽子,没想到他爬到很高。 师:还是没有回答出来。醒悟以前是一种什么状态?你说。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好吧,这个问题咱们先不研究,一会咱们再看看能不能搞清楚。大家把这个题存在心里:气极了是处于什么状态?所以后来他才能醒悟。下面咱们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从孩子哭笑不得到最后脸红了、生气了,气极了到最后才醒悟。这是不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呀? 生:是。 师: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的发展分成事情是怎么起来的,到后面事情往前发展了,到后来又发展到高潮了,到最后事情才结束。那么孩子追猴子这一段正是这个故事的什么呀? 生:中心。 师:不对,是事物发展的高潮。既然是高潮,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什么任务呢?看看孩子这几个情绪,这几个心理台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到这种程度的?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会脸红,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孩子为什么会气极,最后一个就是孩子在醒悟以前处于什么状态?把这几个问题自己默读,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来分析它的因果。你一边读一边把你要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所需要的语句勾下来,自己默读。(学生默读、勾画) 生:我认为那个猴子太坏了,它故意惹孩子生气。孩子才一步步气极了。 生:水手们也有责任,我还以为一开始水手就应该阻止孩子去追猴子。 师:啊,你还记着你提过的问题,(生④)你也提了这个问题是吧?(指生)很不错。 生:小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事,但水手都是大人,不应该把事情搞得这样危险。 师:不能只从别人,从客观找原因,也要从主观、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才全面。不然的话,你光找客观原因,以后你犯点什么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会怨这个怪那个,不找自己的原因?孩子自己有什么原因呢? 生:当时他在追猴子的时候,水手们在笑他,那个孩子有自尊心,所以他就追猴子去了。 师:那就是说孩子不该有自尊心?(众笑)他要没有自尊心就不会生气,就不追猴子了?那人就少一点自尊心比较好了!(众笑) 生:是因为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 师:还是把责任推到谁身上了?(生答猴子) 生:孩子的性格倔强,在追猴子的时候,猴子还朝着他乱龇牙齿,他就生气了,一个孩子被猴子戏弄了,不好.. 师:分析得有点道理,但是没有形成一种概括的认识。 生:他去追猴子,猴子拿着帽子往桅杆上爬。他不应该冒着这么大危险去.. 师:噢,他不应该办这件事,去追猴子,但是他追了。说明这个孩子缺点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他不愿被一个猴子戏弄。 师:想想刚才那个问题,孩子在“醒悟”以前,他的头脑怎么样? 生:模糊。 师:不要说模糊。 生:糊涂。 师:糊涂也不太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头脑发昏了,发热了,从这儿来开始想这个孩子的缺点。 生:他是船长的儿子,不应该被猴子戏弄。 师:如果不是船长的儿子,就应该被猴子戏弄吗? 生:他不想当众出丑。 师:不想当众出丑。他已经.. 生:因为他处于模糊的状态.. 师:你怎么还是说“模糊”?眼睛看不清时,记忆不清晰时才说模糊呢! 生:他爱面子。 师:爱面子。这倒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什么?爱面子和自尊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自尊心的人一定爱面子,爱面子的人不一定有自尊心。这是两回事,有共同的地方,但并不完全一样。还有什么原因? 生:孩子不应该只顾着去拿帽子。 师:也就说他只顾去拿帽子,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只”字。只顾去拿帽子,说明他还忘掉一些应该考虑的,忘掉什么了? 生:忘掉了安全。 师:忘掉了自己的安全,只有这些吗? 生:他怕别人看自己的笑话。 师:怕别人看笑话,还有吗? 生:他只想着拿帽子,没想到后果。 师:只想着眼前的目的,没想后果,这句话很重要。还有吗? 生:孩子不应该为了帽子,而忘记了自己生命安全。 师:不要因为一个帽子而忘记自己的生命安全,要衡量轻重。 生:他还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身份。(众笑)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指提问的生②)你刚才问为什么要用括号注明孩子是船长的儿子?现在你注意听,你的问题可能能得到回答,你说吧,为什么希望别人尊重他?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接着讲下去,船长的儿子怎么样?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他觉得他给爸爸丢脸了。 师:他有一种地位优越感,有这方面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这个孩子开始去追猴子,一直发展到最后,他的头脑是冷静的,还是急躁的,已经被一种强烈的爱面子的思想,一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他的脑袋已经发昏了。头脑发热,他考虑到那件事的后果吗? 生:没有。 师:他没有考虑,当时他也考虑不到。现在我们归结一下,大致有几个方面原因?把刚才所有发言梳理一下,找出一个概括说法来,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 生: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 师: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被这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这是孩子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呢? 生:第二个方面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而不顾后果。 师:这还是他主观的方面,也就是说他冲昏了头脑不会去考虑,没有去考虑。这还是一个方面。生:还有一个方面是水手造成的。 师:水手起哄、哄笑。水手们冷静不冷静? 生:不冷静。 师:水手们也不冷静,只顾寻开心,不但也没考虑后果,还给事情推波.. 生:(齐)助澜。 生:第三个就是猴子戏弄他。 师:猴子非常顽皮。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们说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水手、猴子和孩子他本身的原因,哪方面是最重要的? 生:孩子本身。 师:对,他本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很冷静的话,即使猴子那样逗他,即使水手哄笑,孩子也不会犯下这不冷静的错误来,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也解决了。比如说,你当时提问我:(指提问的生〞)那个猴子把帽子抢走了,孩子朝它大喊它为什么撕得更凶了?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孩子吓唬它,猴子非常顽皮。 师:对了,解决了。你也起来,(指提问的生⑥)你刚才问:为什么直到走上桅杆的顶端了,才有人大喊一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⑥: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⑥:因为孩子爬桅杆的时候,水手只顾着笑,看猴子怎样逗孩子,没有注意到孩子走到桅杆的顶端 就有危险。 师:你同时还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手们不提前提醒孩子呢? 生⑥:因为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只顾着笑了。 师:对了,也就是说孩子不冷静,水手们也.. 生⑥:不冷静。 师:刚才你问我的问题,现在你自己明白了是吧?你怎么明白的,给大家介绍点经验。 生:有三个原因,一是水手们不冷静;二是孩子太爱面子;三是猴子太顽皮。水手们只会笑,没有想到孩子敢一直追上桅杆顶端。 师:他为什么学会的,我告诉大家。他掌握了我们概括出来的主要原因那三点:孩子怎么样、猴子怎么样、水手怎么样。掌握了这高度的原因,有了概括的认识就能认识这些具体的原因了。你起来,(对提问的生问)你刚才问我:为什么甲板上的人看见孩子上了桅杆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了?现在明白没有? 生:不明白。 师:还不明白,(对另一生)你给解释一下吧。 生:孩子听到惊叫才醒悟了,当他醒悟了才知道自己走到.. 生:绝路了。 师:不能说绝路,他的路绝了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不能说绝路,是走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才怎么样啊(再问生15) 生15:醒悟了。 师:他才害怕了。醒悟过来他才意识到危险;意识到危险,他才.. 生15:害怕了。 师:因为他害怕了,所以他脚下才.. 生15:摇晃。 师:是不是这个一连串的原因呀?明白没有? 生15:明白。 师:那么咱们下面看看最后一段吧,船长出来了。谁来读?你读一读吧,声音大一点。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船长就像你这样喊吗?(学此生语气,众笑)能不能像一点船长?你现在就是船长,把气魄拿出来,再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等一等,缺了一句。(众笑)这次比刚才读得怎么样啊? 生:(齐)好了。 师:再读一遍。(此生重读此句)这次挺好,接着往下读。 生:(读文)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的时候,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师:不错,有进步。谁能再读一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指一位举手的同学)你给推荐一个人吧,如果你读得好,你就说“我读”。(此生推荐一位同学)啊,人家这么信任你,你就读吧。读不好就辜负人家对你的信任了。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满意吗? 生:不满意。(众笑) 师:那我读一次,好不好,看像不像。(教师示范读此段)这次有点像没有? 生:像。 师:各自读一读。(学生各自读此段)好啦,谁来当这个船长?(指一举手的同学)你来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 师:你比船长还着急吗?(众笑)还没说清什么事,就让大家跳!从头读。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大家看第二次喊话:“跳到水里”下面用了个什么词呢? 生:“不然。” 师:不然是什么意思?(教师指提问的生⑦) 生:不跳的话。 师:因为前面让他跳,不跳就开枪。这是第一句话,“不然”在这儿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跳”是反过来说的。比如“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下面“要不好好学习”,就可以简单地说成什么? 生⑦:不然。 师:不然就会落后。再如说要注意饮食卫生,不然就要生病。“不然”就是说“如果不注意卫生”,懂了吧? 生⑦:懂了。 师:懂了。那我说一句话,你用“不然”说相反的意思,注意听:孩子应该跳到水里,不然——你接着说。 生⑦:不然就会掉到甲板上摔死。 师:很对,很好。你刚才问我船长为什么非得让孩子跳水?现在你自己做了回答,很好。 师:刚才还有一个同学问我,他父亲用枪逼着他跳水,要是孩子不跳,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指提问的⑧)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谁能给他解释一下,父亲为什么非得用枪威逼他跳水?他要不跳会开枪吗?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可能不会听他的话,一用枪孩子就会跳,不会不听他的话。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的头脑已经糊涂了,看见下面就会害怕。如果开枪,他就会跳。父亲很肯定这一点。 师:你讲。 生:如果不开枪他就不跳,他怕被爸爸打死,所以就跳了。 师:他要真不跳,他爸爸真拿枪打死他吗? 生:不会。 师:你来想想,指生⑧他在桅杆的顶端,跟他做过多的解说,他能听清吗? 生⑧:没有。 师:一切都不允许,他爸爸只好..你说。 生⑧:他爸爸急中生智,拿出枪时对他儿子说:“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 师:那么我再问你:他爸爸为什么会急中生智。 生⑧:因为他一心想救自己的孩子。 师:一心想救不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如果是我儿子在桅杆上,我就想不出这个办法来。(众笑) 生⑧:因为他看到海里风平浪静的,甲板上水手们都站在那儿,一旦孩子跳到水里,他们都会救他的。 师:你的意思是他爸爸在喊以前已经观察了海面、观察了水手?(众笑) 生⑧:因为船长拿着枪。 师:你这么考虑,他的孩子走上了这么危险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他不冷静。他父亲能想出这个办法来,当然是因为他.. 生⑧:冷静,头脑冷静。 师:另外一个,他既然当船长,他的航海经验,生活经验就一定怎么样啊? 生⑧:丰富。 师:遇见过各种的情况。所以他临危不乱,立刻想出了办法。 生⑧:儿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想跳下去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但他爸爸用枪威逼他,就以为要杀他。 (众笑) 师:你前面那句话说得很好,想跳下去就得有什么呀? 生⑧:足够的勇气。 师:对,足够的勇气。父亲一说要开枪,而且喊出了一、二的口令,就给他增添了勇气。你这点分析得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不会不跳?他又是常年生话在船上。 生⑧:他不会不跳。您又说他经常生活在船上,一定会游泳,他一定会跳下去 师:对。这说明船长命令他跳水是有把握的,不会发生不跳的情况。所以你问的“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真的开枪?”还用讨论吗?(生答:不用讨论了。) 师:不用讨论了,说明你自己搞明白了。好了,谁来读一下最后那段课文? 生:(读文)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扑通”一声落到了大海里。波浪还没来得及把孩子淹没,已经有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 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了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 师:40 秒钟时间长不长啊? 生:不长。 师:40 秒钟时间太短了,可是后面说“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觉得太长了?你讲。 生:在大家的心里头。 师:心情着急,一着急就觉得时间长。人为什么要着急呢?都在耽心什么呀? 生:孩子。 师:那么时间本来不长,可是后一句就说觉得时间太长了,——后面那位同学,(指提问的生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用破折号,那么你现在明白破折号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瑠生:.. 师:四十秒钟本来不长,这人们觉得它长,起了什么作用? 生10:就是表现大家担心。 师:是这个意思,但,你不是问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吗? 生10:时间很长。 师:你注意听我的话,从我的话里能找出一个词来回答你。注意听:时间本来不长,但是人们已经觉得很长了。抓住哪个词啊? 生10:但是。 师:那么起了什么作用? 生10:起了一个转折作用。 师:对了,明白了吗?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说这件事情发生了,最后解决的关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发生了危险,用什么方法解除了危险? 生:跳水。 师:这样说跳水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那么一开始有两个同学都问我,(指提问的生①、⑨)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你起来,现在明白了没有? 生①:.. 师:(指另一生)你说吧。 生⑨:因为跳水救了他的命。 师:你再说。 生①:因为跳水是这个故事的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对了,这个故事由危险到平安,化险为夷的一个关键。这种命题的方法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懂了没有? 生①、⑨:懂了。 师:下面你再说说(指提问的生②)为什么要加个括号,说明是船长的儿子 生:因为他身份特殊,有什么..优越感——这是您说的。(众大笑) 师:还有一点原因我们还没说。(有举手)啊,你知道你讲讲。 生:因为船长的儿子,船长才一心一意地救他,才让他跳水。 师:那这船长太冷漠了,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他就不管了?(众笑) 生:因为他后面写到了他没听清爸爸的话。 师:大家想想,让人从那么高处跳水,这还好说,而且还用开枪的方法来逼。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才说得过去。如果对别人的孩子好不好意思:我要开枪了? 生:不好意思。 师:明白了吧。那么最后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事的。 师:写事的文章一般都在表现一个什么?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写事的文章在表现什么?或者说明什么? 生:一个人要.. 师:不要先说具体的,就说一般写事的文章它要说明什么?(此生答不出来,下面有同学提醒)唉,(指下面“提词”的学生)他说对了,要讲一个事理,讲清一个道理。或者是反映一种什么风气什么现象。这篇课文要说一个道理的,什么道理? 生:这篇文章要说的道理是遇到什么麻烦事,要头脑冷静。 师:是这意思吗? 生:是。 师:头脑不冷静就要走上危险,头脑冷静就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对不对呀?(有生举手)你要讲什么?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前面说了,这天风平浪静,后面又说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怎么前面没有波浪,后面又有波浪了? 师:咱们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吧,大海上即使风平浪静,会不会像漓江的水那样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海是无风也有浪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孩子从那么高跳下去,他要激起什么呀? 生:水花。 师:激起波浪。水花再落下去,就是“没来得及把小孩淹没”的波浪。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时间到了,我们就上到这儿吧,好不好?那就下课吧。 |
||||
![]() |
摘自《小语名师》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靳家彦教学实录——《跳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