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开放式教学初探——《威尼斯的小艇》案例及评析 | ||
---|---|---|
作者:江苏省金坛市 徐吉华 |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 生2: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和我们这儿的不同。 生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式都不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0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117条河道上,连接着118座小岛,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评: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美,行动灵活。 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师:还有谁愿意读?(出示课件中的文字,指导学生朗读) 生:朗读课件中的文字,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 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生1:它在我脑中像新月。 生2:它在我脑海中像香蕉。 生3:它在我脑海中像镰刀。 生4:它在我脑海中像扁豆。 师:老师也做了一只小船,(展示课件:小船有点长,两头有点翘,行动有点快。)读一读,你能想像出它的样子吗?(学生自读想像) 生:想不清楚,你没有具体写出船多长,像什么; 师:谢谢你的指导,我知道了在描写事物时一定要写具体,还应作一些比喻,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明白吗?让我们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生:齐读课文第二节。 师:小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睹它的真面目。(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评:先让学生想像,后出示课件,有效地解决了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所产生的定势,避免了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使学生既认识了小艇的外形,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想像,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指导学生学习写法时能提供例子,让学生比较。同时,以老师向学生学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但训练缺乏层次,在学生发现了写作方法后应由浅人深地出示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 例:1.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 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形成技能。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大家都发现吗?下面请我们班读书冠军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其余同学闭眼想像,先让我们掌声欢迎。(学生朗读、想像) 师:不愧是冠军,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 生2:我看见河面十分拥挤时,小艇也能穿过。 生3:我看见小艇能急转弯。 生4:我感觉坐在上面很平稳。 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生自己练读,朗读) 师: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生:有点好,他把船快的地方读快了,但声音略微低了一点,船平稳的地方也没读好。 师:说的真好,你能读的更好吗? 生:能,朗读。 师:鼓掌(学生也鼓掌)读的真好,一点不比冠军逊色。让我们像他一样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评析]让学生在听中想象,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参与评价使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生:我还发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人们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小艇。 师:就请大家朗读最后两小节,想象一下。并体会朗读语气。(学生练读)准备好了吗?谁来说说怎样读? 生:第四小节声音响一点,第五小节声音低一些,速度稍慢。 师:为何这样读呢? 生:因为第四小节写了人们在小艇上活动的欢快场面,第五小节描述的是夜深人静,威尼斯渐渐沉寂的情况。 师:请你给大家表演一下,好吗?(学生朗读)读的真好,让我们集体像他一样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通过自己 学习对威尼斯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一起去游览一翻。(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评析]教师能放开手脚,摒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朗读,更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感。学生学习热情高。 师:学习中,你遇到疑惑吗? 生:我不理解纵横交叉的意思。 师:有谁懂吗?(一学生在座位上用手比划)请你把刚才的动作再给大家表演一次。(学生表演动作) 师:看了他的动作大家理解纵横交叉吗?请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 生:纵横交叉就是有横有竖有斜地杂乱的交叉在一起。 师:对,这就是纵横交叉的意思。 [评析]教师能及时的捕捉信息,通过学生的手势来启迪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 生:现在科技发达了,威尼斯人为何还要使用人摇的小艇呢? 师:对呀,能够省力却为何不省呢? 生1:因为小艇轻快灵活,船夫的驾驶技术又高,适合在狭窄、拥挤的河道上穿行。生2:因为小艇外形十分美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生3:因为威尼斯是一座古城,它的建筑都是古老的,用古老的小艇比较合适,也更能吸引游客。 师:大家说小艇能替换吗?(学生齐说不能) 生:写皮垫子时,作者为何把软软的放在后面?我在写作时,都是写软软的皮垫子。 师:你读的真仔细,发现能力也很强。这两种写法是否相同呢?听老师读这两种写法,请大家比较一下。 生:不同,书上的听起来让人感觉皮垫子十分软。 师:说的真好!作者就是为了表现皮垫子的软,让人坐上去感觉(学生跟着说真舒服),所以这样写的。我们在作文时,也可学习这种写法。 生:威尼斯为何建在水上?这样多不方便。 师:有谁家的房子砌在河中间吗?(学生都说没有)人们为何自找麻烦,把城市建在水上?请你推测一下。 生:威尼斯本来建在海边的小岛上,后来海水猛涨,把小岛淹没了,就成现在这样。 师:极有可能,科学家发现,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天气逐渐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正在渐渐融化,海水逐年上涨。许多年后,威尼斯及一些海滨城市将被海水淹没,甚至淹没整个地球。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大家都来保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生:意大利当时的人很多,没有多少空地了,他们只好生活在水上。 师:地球只有这么大,日益增多的人口必将挤满每个角落。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生:那地方风景优美,意大利人为了发展旅游业,把城市建造在那里。 师:威尼斯人真有经济头脑,威尼斯果然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评析]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强,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问难,积极探索,并能阐述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极大地增强了求异、创造能力。 [总评]: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策略,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的束缚,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放教学。 1、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有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开放了教学的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又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灵活地渗透环保教育、控制人口的教育等。 3、开放了教学的形式。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也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4、开放了教学的评价。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生,呵护学生的学习品质,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从不以先知先觉自居,对学生的学习指手画脚。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专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 5、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答案不求统一,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想象,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
|||||
![]() |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 ||||
上一篇 |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实录与评析 | ||
下一篇 | 教得轻松 学得主动——《威尼斯的小艇》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