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钱素珍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 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5)读文、板书、归纳: 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 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 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 (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 )清新,天空是( )明朗。 (2)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唱的是什么,听者( )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四、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训练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
||||
![]() |
摘自《筑心诗话》网站 | |||
上一篇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