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鲁迅”编排了四篇课文,没篇都晦涩难懂。当时社会的动荡,鲁迅复杂的经历,又加上当时白话文刚起步,给学生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障碍,这让本单元学起来非常困难。
我立足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展开教学。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课课通等途径初步了解课文;教学中,我又有意识地补充了时代背景、课文插图、资料袋、注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后我还通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和文章加深对课文,对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感悟。
以《好的故事》为例。
1.理解词语。本篇课文的自己解释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山阴道”;借助古典文集《淮南子》理解“萍藻”;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膝髁”“乌桕”“伽蓝”“皱蹙”;自行理解“鞭爆”“泼剌”。
2.理解课题。上课伊始,我补充了《野草》诗集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内心。这样,同学们初步理解了题目“好的故事”其实是鲁迅的一个梦境,也就读懂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3.理解内涵。鲁迅善用“象征”,这让学生理解上困难重重,尤其是对重复出现的“昏沉的夜”。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后阅读链接”,再补充了1925年的时代背景,还补充了《新青年》解体的资料,这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用梦境寄托情感的方式。
4.拓展阅读。本节课的最后,我出示《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好的故事》对比阅读,进而让学生发现鲁迅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继续通过作品去了解鲁迅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