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十一册花之歌教学札记  
  诗歌育人价值的课堂落实策略
——以《花之歌》课堂教学为例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学校 栗锐锋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如何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是语文教师新探索和新实践的方向。本文以纪伯伦《花之歌》教学案例为基础,探讨诗歌育人价值的课堂落实策略。
  追本溯源,拾级而上,挖掘诗歌核心内涵
  《花之歌》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是纪伯伦《泪与笑》中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花”的独白来体现作者的观察和感悟,具有鲜明的“纪伯伦风格”:用清丽流畅的语言,奇妙贴切的比喻,精巧缜密的构思,启示深刻的哲理。课文的版本选自《纪伯伦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是在钟跻昆翻译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教学价值可以在“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开掘。
  一是关注诗歌文字,培养良好语感。
  这首散文诗,遣词贴切典雅,排句整散结合,比喻新颖巧妙,排比自然,感情洋溢,显得凝练隽永,流畅而富有韵味,应引导学生通过记诵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形成良好语感,发展个体言语经验。外国作品翻译为中文,表达上不可避免地会有偏差。本诗突出表现在“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不论从感情色彩还是行文脉络的角度来看都显得格格不入。对照英文原文:“As I embraceSlumber the eyes of/Night watch over me, and as I/Awaken I stare at the sun, which is/The only eye of the day”发现,这句写的是花朵日夜之间与“星星”和“太阳”互相注视,是“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的形象建构依据之一,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课将它作为资源,让学生通过尝试改写,体会文字表达的精微与复杂,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的精细度和深入度。
  二是关注诗歌章法,梳理思维脉络。
  从开头的四节 “我是……”,骄傲的自白尽显生之喜悦,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坚定宣言,再到“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委婉劝告,思路的顺承与转折需要仔细揣摩。尤其是第一节“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和第三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 ; 春使我开放 ; 夏让我成长 ; 秋令我昏昏睡去”的同与异可作为突破口,达到小中见大,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是关注诗歌背景,凸显文化价值。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后旅居美国,又曾求学于巴黎。不论是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还是黎巴嫩处于中东地区的敏感地理区位和动乱现实,都使纪伯伦的诗与思交杂着乐与愁,喜与忧。而最终呈现出个人的积极乐观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忧思,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将“追求光明”和“和谐共生”的主旨,纳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且读且悟,融情汇智,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考量《花之歌》在教材和单元中的价值,参照自读课文的定位,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一是朗读品味,感受散文诗优美形象的语言,理解“花”的精神特质。二是整体观照,把握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中“感受散文诗优美形象的语言,理解‘花’的精神特质”是教学重点,“把握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是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是朗诵一唱三叹,感知语言精微。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通过自己的表达和教师的点拨,达成初步理解,“花”的形象是美好的,《花之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之情,读重在激发情感;再引导学生在个体细读中建构花的美好形象,体会花的“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 “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可依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文章分为两层(1 ~ 4 和 5 ~ 7),读重在理清思路;接着着眼第一层,让学生以小组朗诵的形式,把握“花”的美好形象,并进行交流研讨。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频频闪耀出来,读重在辨析形象。
  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这说明语言感受力,还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加强积累,把规范优美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储备和滋养,不仅成为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源泉,也逐步形成判别语言优劣的参照。因此,本课记诵贯穿始终,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读悟之后背诵,实现语感的提升和思维的贯通。
  二是质疑见同见异,体悟思路缜密。
  教学片段:生 1(主动质疑):我觉得第三节和第一节有点重复?/ 师:你们觉得呢?/ 生 2:我觉得不重复吧,第一节侧重花开花谢,周而复始;第三节侧重四季对我的呵护。“孕育”“开放”“成长”“昏昏睡去”这些词语都有些呵护的感觉。/ 生 3:我能从标点符号上看出不同,第一节最后是省略号,强调周而复始,第三节“诸元素之女”之后是冒号,强调亲密关系。/ 生 4: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第四节写的是花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第三节就是与诸元素(自然)的紧密关系。/ 师:不重复,非常好,不过第三段的重要性还不仅在这里,谁能说说?/ 生 5:第三节写出了“花”是女性,后面的“旖旎”“婆娑”“馥郁”等词语就有了呼应。/ 师:还不仅如此,从第 7节的“总是”“从不”“也不”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 6:花追求光明的坚定执著。/ 师:我们前面说过花是一个女性形象,对照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 7:外表柔弱,内心坚定,更令人钦佩。/ 师:表和内心,柔美和壮美,统一又有反差,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渐渐找到了关键——第三节,以此为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作者的思路缜密和主旨深远都从语句照应上实现了突破。这些都以学生的质疑发端,以对文字和标点细致地辨析推进,以理清文章思路,建构出花的形象完成。由此可见,一定要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了质疑,才有生成,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思维的提升;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应文章理路,提点学生把握作者思路,思维拾级而上,在“读懂”的过程中实现“会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三是拓展举一反三,领会旨意深远。
  黎巴嫩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文化交流的频繁、便捷,种族冲突也激烈、尖锐。纪伯伦作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凝视的常常是“废墟上的花朵”,而《花之歌》饱满的热情和深沉的忧思,显得殊为珍贵。因此,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补充交流了纪伯伦的生平,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并聆听黎巴嫩国歌。
  了解黎巴嫩,讲述纪伯伦,是激起学生的悲悯,夯实本诗的主旨之“和谐共生”;听黎巴嫩国歌,阅读国歌歌词,是振奋学生的精神,照应本诗的主旨之“向往光明”。如何面对逆境,如何自强不息,如何心忧天下,纪伯伦的诗在心灵中留下的印记,花的形象在记忆中呈现出的感染力,远比枯燥的说教有效得多。
  对语文来说,语言文字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本节课,以纪伯伦散文诗情感与理性,形象与抽象,感染力与感召力水乳交融的特质,为教学出发点。以朗读记诵、质疑问难、拓展延伸能基本语文活动为抓手,始终牢牢抓住“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点,实现了情智共生,教学相长。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5月B刊,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2019-10-19]  摘自《第一教育专业圈》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花之歌》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