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三 | ||
---|---|---|
作者:佚名 |
一、布置课前预习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相关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 三、结合课前的阅读,根据自己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读写结合。 如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画画、图片呈现等三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五岭和乌蒙的不一般。 理解一“暖”一“寒”二字时,我抓住学生情感,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观看视频体会到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并练习说话: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红军战士______,让人真是_______!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自然产生共鸣。 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的“难”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想象: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会,他们的想象大胆但又切合当时的实际,也让学生又一次地体会到“长征难”及红军“只等闲”。 四、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自读——品读——有感情读。一个“读”字贯穿始终,不同读法层层递进。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了课,静下心来思考,有几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一是在各个环节中,强调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但“乐观”这一点有些弱化,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但忽略了对诗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感悟。 |
||||
![]() |
摘自《铿锵玫瑰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二 | ||
下一篇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