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在柏林》教学设计之三 | ||
---|---|---|
作者:福州市麦顶小学 林艳清 |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出示课件) 二、明确目标,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圈出要求。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提示,用笔圈出学习要求,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与你以前读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一样?你又是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围绕问题,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围绕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单。 三、深入文本,品味表达。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小组合作讨论)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
||||
![]() |
摘自《简书》网站 | |||
上一篇 | 《在柏林》教学设计之二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