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第十二册匆匆问题探讨  
  对《匆匆》的质疑  
作者:佚名
   
 
  《匆匆》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当时朱自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年纪轻轻,心中抱负无以施展,他当时的心境肯定是悲凉的。作者写《匆匆》恐怕有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对自己的前途不明感到彷徨!
  果真如此吗?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忽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者难道不在说明自己前面的日子匆匆忙忙,但过的很实在!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用巧妙细腻的笔触,带出了一连串时光易逝的例子,他能这么惋惜时光的流逝,说明他能珍惜现在有限的时光;他说自己的徘徊和匆匆放在一起,说明在思索中有奋进,有新的收获!他在文中写到: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是愿白走这一遭吗?没有!在以后的日子,他留学日本,执教清华、西南联大,最后因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贫病交加,于48年在北平逝世。
  综观以上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鄙人认为把朱自清的《匆匆》,这么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美文的内涵定义为:旧时代的年轻人有所觉醒,但因前途不明而彷徨。这样的定位是有所偏颇的。我们现在有的学者太重视历史的通性,不去太多的研究,考证作者当时的心境,这种做法是不太严肃的。
 
 
  [2020-02-16]  摘自《57E教育资源网》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匆匆》入选小学课本是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