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散步》教学设计之二 | ||
---|---|---|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 王振宇 |
1、通过预习习得新的生字词,说出五要素并能概括散步的来龙去脉。 2、在理清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重点句段的含义。 3、领悟故事蕴含的亲情、生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散步的经历,同学们,你们在散步的时候收获了什么?有一位叫莫怀戚作家,他在散步的时候收获了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个究竟。 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熬( ) nèn( )芽 咕咕( )叫 分歧( ) shà( )时 水波línlín( )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二、架构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现在,再请同学们重温一下故事,找出故事的基本信息。 时间:初春 地点:散步途中 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谁) 事件:散步(干什么)分歧(出现了什么情况)解决分歧(结果怎么样) 梳理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谁能把这个故事概括一下?(提示,结合板书:谁,干什么,怎么了,最后怎样)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三、内涵 故事看完了,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请大胆地提出来。 若没有,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一起来帮忙解决。 ①体会“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为什么母亲不愿出来,而最后又为什么出来呢? 身体不好;听从了儿子的劝说。 看得出儿子对母亲的关心爱护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 ②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承上启下,为后面的分歧做铺垫。 承上再次强调母亲身体不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身体的紧张;启下说明春天到了,交代故事时间。 为什么连用两个“太迟”? “太迟了,太迟了”首先是指物理时间,这一年春天确实来得迟。 更重要的是心理时间的漫长,“总算”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盼着春天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心情;而之所以如此急切,从前文和“熬”字可以知道,作者盼的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到来,更是对母亲身体的紧张。 (心里时间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宣布成绩的时候,如等待生日的时候) 所以连用连个太迟,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和担心。 ③第4段看似于情节无关,是否可以删去? 不可以,(提示:经过寒冬的沉睡,万物在春天苏醒,生命从新绽放。在春天散步,看到的一景一物,使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生命,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应景的。但是同学们,你们想想,植物在春天里重新焕发生命力,人们注意到的只是新的生命,而忽略了新陈代谢中“陈”的衰败。在进一步想,人类不也遵循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吗?此时,作者想到了年老体弱的母亲,作者心里感概母亲的生命正慢慢走向枯竭,这就驱使作者选择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所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句,与后文呼应,实际上是作者在看到春天生机勃勃时对母亲时日不多形成强烈对比的一种微妙的感情触动 ④第7段,“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大路了?/“母亲”的改变主意说明了什么? (疼爱小孙子的心情) ⑤第8段,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尊老爱幼,强壮的照顾弱小的,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地啊!所以“整个世界”就可以理解了。 四、感悟 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老人角度: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中年人角度:中年人肩负着重大责任,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后,请大家闭上双眼,感悟一下亲人之间爱(播放柔和的轻音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辅助他们回忆并咀嚼亲情)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记叙一件亲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故事,并写出你的感悟。题目自拟。 |
||||
![]() |
摘自《ZzzLi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散步》教学设计之一 | ||
下一篇 | 《散步》教学设计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