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刘冰亚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下注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2020-09-01]  摘自《人教网》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