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聚焦轴心意象的跨体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
||
---|---|---|
作者:大理大学文学院 汲安庆 |
基于这样的思考,《走一步,再走一步》拟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动作意象/哲理的寄寓体为课眼(这通常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默读、激疑、答疑、讨论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几大形式秘妙的体悟:叙事的流畅与精致,抒情的细腻与个性,“显志”的朴实与醇永,命题的自然与蕴藉(加点文字属于叙事散文的类性特征,但也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篇性特征)。 另外,努力追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主动性,上出自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深读兴趣,为感受“走”意象而张本 1、齐读:没有猪猪侠的五灵威力,没有巴拉巴拉小魔仙的魔法,也能实现由懦弱向勇敢的生命飞越!为莫顿·亨特点赞! 2、追问:这是一位同学自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的微信感言。大家认同吗? 3、交流:懦弱从冒险、遇险、脱险中见出;勇敢从悟险中见出。另,从这篇课文的出处《悬崖上的一课》中的相关事例也可见出,如二战期间,作者在无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独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完成了侦查德国的任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从现代追溯到古希腊的动人恋爱故事的著作,煌煌六百多页! 4、激趣:这种惊人的飞越仅是因为童年的一次历险,多么神奇!你们能将这件事概述一下吗? 二、整体把握内容,多维度地初感“走”意象 1、酝酿:带着上述任务再度默读全文 2、交流:概述应该会在下述思维路径中展开。 情节线:冒险——遇险——脱险——悟险 心理线:心惊肉跳——恐惧和疲乏——有了信心——巨大成就 生长线:哀求——拒绝——尝试——成功——应对 (估计学生多按情节线进行。循其它两条线如遇困难,可将上述提示以表格形式呈示,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概述。教师则主要聚焦学生对情志脉梳理的“亮点”和“难点”,随势点化,道而弗牵。同时注意引导其与昔日读过文章结构上的打通。) 三、玩绎典型细节,味“走”意象之轴心力量 1、测查:作者对这次涉险经历的描写,哪些地方令你觉得特别巧妙? 2、分享: 叙事的条理化:例如,脱险过程就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其他步”的顺序来写的,层次井然,详略分明;写爸爸的营救,不仅写出了他的冷静、耐心,还写出了他的智慧——只让儿子做迈一小步的动作,且不容他有机会思考下面的路有多长。 呼应中有升华:悬崖上的“哭泣、呻吟”和扑进爸爸臂弯后的“抽噎”,不仅形象再现了当时内心的真实情状,而且含而不露地写出了生命的“拔节”。尤其是第一处“哭泣”的描写,将极致的恐惧,可笑的懦弱和盘托出,令人叫绝。不过,对照旧版课文,新版的“抽噎了一下”,不及旧版的“啜泣了一会儿”,因为前者在表达喜极而泣的情感时,实在不及后者酣畅有力。 描写的精致化。例如,“爬——扒——贴——趴——挪——移——迈——踩——扑”这些动词,既可见出情节的变化、推进,亦可见出作者内心的波澜何静悄悄的超越,虚实相生,细腻灵动,令人如临其境。 措辞的个性化。例如,“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似乎将恐惧写足了,可是当小伙伴们都弃他而去,我是“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仅是一个“趴”字,便将恐惧升级的状态不动声色地抖了出来。 …… 3、小结:所有的精彩描写都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动作意象蓄势。 4、朗读:深化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悟,对形式秘妙的理解。 (分享过程中,若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可用追问、还原等方式启悟,如悬崖上的“哭泣”,与扑入父亲怀中的“抽噎”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抽噎了一下”与“啜泣了一会儿”,那种表达效果更好?“贴”“趴”都写出了悬崖上的恐惧,可否互相调换?) 四、探讨命题艺术,悟“走”意象择定之巧妙 1、默读:概述文章内容时,有同学提了作者的悟险,请将这部分文字静读一遍——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2、质疑:这段文字,大家在自学时可曾遇到什么问题? 悬崖上的一课指什么? 抽去“很多时刻”“当”“都”这些词儿,表达效果是否还一样?倘若将上述文字置换为如下文字,你觉得哪一种更能表现作者对这次童年经历的珍惜、幸福和自豪之情?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一幅镌刻在作者脑海中的画面,当时的一种脱险技能,日后的一种应对困境的智慧,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3次。一次是对童年脱险的直接描写,属于具体描写;后两次是由此生发的感悟,属于间接描写,概括描写——“悬崖上的一课”还是暗写)若砍去后两次描写,是否更好?(不好。那样就无法强调这一次经历对作者生命影响的巨大、深远和神奇——宛如观音净瓶中的水一样,具有起死回生,遇难呈祥的神力,这种结构上的渲染,与数字上的突出——57年、8岁,还有对“很多时刻”“当”“都”等词的强调,均在凸显作者对这一童年经历的珍视,以及幸获人生智慧的大喜悦。) 2、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原题《悬崖上的一课》比,哪个更好?这种以意象为题,令人回味不尽的文章,你的阅读经历里还遇过吗? 五、激发认知冲突,识“走”意象意蕴之丰富 1、激疑:作者很珍爱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与人们常说的“踩着西瓜皮,滑到那儿算哪儿”是否一致?和中国人看重的“志存高远”是否有矛盾?(否。“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有目标,有毅力,有突破地行走——由“再”字可以见出,象征了肢解困难、积小胜成大胜的人生智慧。)如果将这种感悟直接替换掉原文中的感悟,是否会更给力? 2、会通:这种人生智慧,我们中国人有吗?(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水滴石穿、集腋成裘……甚至有反面的,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是朝不好的目标走) 3、创新:本文仅是在传递“积小胜成大胜”的人生智慧吗?从中,还能悟出那些道理? (生命升华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向着理想的目标不懈行走,懦夫也可变英雄;聆听智慧的声音,扎实践行,也可拥有人生的超能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做父母的应多一点儿引导和鼓励,少一点儿呵斥和挖苦;……) 4、小结:优秀的文章总是平易而意蕴深长的。 六、作业: 写自己难忘的一次生命成长经历,结尾处的所悟之理不要直接亮出,而应像莫顿·亨特一样,含蓄地点出。 |
||||
![]() |
摘自《汲安庆老师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