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黄河颂》教学设计之五 | ||
---|---|---|
作者:佚名 |
《黄河颂》的作者是我国文坛享有声誉的诗人、文艺评论家、文艺活动家光未然,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领会一些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还没形成一定的人生观。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2、通过合作交流,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蕴含在诗歌中浓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其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2、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模式: 《黄河颂》语言清新,结构精巧,如果只是简单地分肢拆解的去分析,势必会使文章支离破碎,所以《黄河颂》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感知-赏析-迁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意识到本文所蕴含着的豪放的爱国激情,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感知作品 1、教师活动:《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要理解课文的内涵,就必须听一听课文的内容。 2、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问题: 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得出:由黄河写到了中华民族,感情逐渐达到了高潮! (三)赏析作品 1、教师导学 (1)学生速读,思考: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2)四人小组自由探究: 得出: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2、赏析内容 [学生活动]再次大声齐读课文,教师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并请学生读一读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3)“啊!黄河!”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那应该怎样读呢?充满雄浑豪迈之感。有其雄浑但缺乏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师生合作读“啊,黄河”三节)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作者主要采用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黄河精神的。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一谈,朗读时在音高、语速、语调上应作哪些处理?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部互读互纠,师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a、个别朗读赏析句子: 在一同学读的同时,其余同学找出作者用来表现黄河精神的词语。 b、师生交流共探读法分角色朗读: 你们看,这首歌词写的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朗读起来有力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使歌词本身就具有音乐性。 3、揭示主旨 四人小组自由探究 得出: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赏析脉络 光未然的《黄河颂》,脉络不仅很清晰,而且很巧妙。通过赏析文章的脉络,学生不仅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灵活的写作思路。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
||||
![]() |
摘自《acbzzhoushuyan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黄河颂》教学设计之四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