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张燕 |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师生交流作者与《资治通鉴》的有关信息。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标注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 4.点名读,师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7.检测学生理解情况:点名译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三、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甲生: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物身份。 乙生: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鲁肃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丙生:吕蒙品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四、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第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甲生: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乙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丙生: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丁生: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教师小结: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
||||
![]() |
摘自《潘远江名师工作室》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