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札记  
  “旧文”新教 ——有感于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作者:佚名
   
 
  文言文的教学,不用老师再罗列,只要教者出示课题,学生大概已经知晓你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久之学生不仅视觉疲惫、而且思维也疲沓,为此《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一反常态,不走寻常路。
  一新学生初读,反“课”为主。
  教者为了避免学生把重要的字词读音读错,所以授课伊始总是先入为主,要么范读,要么音频播放,其次才是学生自读,可事实上仍有学生读错。本文我由主动变为被动,学生自己独立朗读,合读、与他人竞读等多种方式,自己体会文章的语句、以及节奏、停顿等,最后形式展示、生生碰撞,会发现一些重要的语句如:“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着耳”的停顿、节奏语气明显不同。同时在学生自己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大家苏轼的情感,读出了学生自己的了解。
  二新学生精读,“知其然”。
  过去我的教学环节就是疏通文意,本文却让学生失策了,而是精读课文,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或者对个别字、词、句的解读,没有想到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如有学生提出“月色入户”中“入”字用的绝妙,拟人手法,写出月色的美,不然苏轼怎会“欣然起行”;有的学生质疑“为何苏轼去‘寻张怀民’”,他怎么能肯定“怀民亦未寝”;有的指出“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有的学生认为“为什么偏偏是‘竹柏影也’而不是其他的植物,这里的“竹柏”是否有其象征意义”;有的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着耳”中的“闲人”到底作何解……面对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让我看到了他们做到了精读文本,也在知其然。
  三新学生研读,教者“见缝插针”。
  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学生研读文本,有些问题仍不得解,这时需要教者见缝插针。以往一篇课文的大概教学流程就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教师们一般情况下都会一成不变,时间的验证下会让学生和教者之间感到枯燥,缺乏新意,为此本课不按常理出牌,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教者适当的“见缝插针”,补足学生的缺漏、空白,这样学生在教者补充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疑惑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新学生释义,掌握方法。
  七年级时文言文的教学由教师主译,学生辅助翻译为主,可是八年级的学生文言篇目的增多、篇幅的增长、容量的丰富,教师再一味的一手包办,会使学生丧失文言翻译能力,甚至产生惰性、依赖性。为此,本期的文言翻译以学生疏通为主,教师只是从旁协助,提示,以及方法的指导。如在《三峡》一文翻译“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子时,让学生把现代汉语意思接近的单字可用意近词组代替,比如“高峰”可用意近的一个词组代替,有积累丰富的学生一下子脱口而出“巍峨的山峰”……《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的翻译学生也下了不少功夫,有学生说“入”拟人化了月亮,那么在翻译时译文花样百出。如:月光照进了门里;月色射进了门里;月色走进了门里;月色渐渐爬上门缝……学生们之所以这样精益求精,无非是在此基础上体会到了苏轼的心境,故对译文翻译近乎苛刻……其目的很明确,准确的传达古人的心境或者思想。
  面对一篇“旧文”,我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授课的策略、方式,就收到了学生们太多的“意外惊喜”,所以作为教者面对教材中一成不变的“旧文”,如果我们教者也是一成不变,那么教者的对学生的期望值恐怕是“千呼万唤始不出”,何不换个角度“旧文新教”,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别有洞天。
 
 
  [2021-07-17]  摘自《沫之乡矣的博客》网站
 
     
上一篇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