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旧文”新教 ——有感于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 ||
---|---|---|
作者:佚名 |
一新学生初读,反“课”为主。 教者为了避免学生把重要的字词读音读错,所以授课伊始总是先入为主,要么范读,要么音频播放,其次才是学生自读,可事实上仍有学生读错。本文我由主动变为被动,学生自己独立朗读,合读、与他人竞读等多种方式,自己体会文章的语句、以及节奏、停顿等,最后形式展示、生生碰撞,会发现一些重要的语句如:“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着耳”的停顿、节奏语气明显不同。同时在学生自己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大家苏轼的情感,读出了学生自己的了解。 二新学生精读,“知其然”。 过去我的教学环节就是疏通文意,本文却让学生失策了,而是精读课文,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或者对个别字、词、句的解读,没有想到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如有学生提出“月色入户”中“入”字用的绝妙,拟人手法,写出月色的美,不然苏轼怎会“欣然起行”;有的学生质疑“为何苏轼去‘寻张怀民’”,他怎么能肯定“怀民亦未寝”;有的指出“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有的学生认为“为什么偏偏是‘竹柏影也’而不是其他的植物,这里的“竹柏”是否有其象征意义”;有的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着耳”中的“闲人”到底作何解……面对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让我看到了他们做到了精读文本,也在知其然。 三新学生研读,教者“见缝插针”。 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学生研读文本,有些问题仍不得解,这时需要教者见缝插针。以往一篇课文的大概教学流程就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教师们一般情况下都会一成不变,时间的验证下会让学生和教者之间感到枯燥,缺乏新意,为此本课不按常理出牌,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教者适当的“见缝插针”,补足学生的缺漏、空白,这样学生在教者补充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疑惑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新学生释义,掌握方法。 七年级时文言文的教学由教师主译,学生辅助翻译为主,可是八年级的学生文言篇目的增多、篇幅的增长、容量的丰富,教师再一味的一手包办,会使学生丧失文言翻译能力,甚至产生惰性、依赖性。为此,本期的文言翻译以学生疏通为主,教师只是从旁协助,提示,以及方法的指导。如在《三峡》一文翻译“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子时,让学生把现代汉语意思接近的单字可用意近词组代替,比如“高峰”可用意近的一个词组代替,有积累丰富的学生一下子脱口而出“巍峨的山峰”……《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的翻译学生也下了不少功夫,有学生说“入”拟人化了月亮,那么在翻译时译文花样百出。如:月光照进了门里;月色射进了门里;月色走进了门里;月色渐渐爬上门缝……学生们之所以这样精益求精,无非是在此基础上体会到了苏轼的心境,故对译文翻译近乎苛刻……其目的很明确,准确的传达古人的心境或者思想。 面对一篇“旧文”,我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授课的策略、方式,就收到了学生们太多的“意外惊喜”,所以作为教者面对教材中一成不变的“旧文”,如果我们教者也是一成不变,那么教者的对学生的期望值恐怕是“千呼万唤始不出”,何不换个角度“旧文新教”,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别有洞天。 |
||||
![]() |
摘自《沫之乡矣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