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之一 | ||
---|---|---|
作者:佚名 |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夜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夜游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一层层剥下去,让学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学在同学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游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
||||
![]() |
摘自《龚侃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旧文”新教——有感于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