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之一 | ||
---|---|---|
作者:佚名 |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拓展运用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五、教后反思: 本文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 |
||||
![]() |
摘自《上善若水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之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