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隔界说”:半只脚的踏入 | ||
---|---|---|
作者:江苏省天一中学 周玲娟 |
生:隔了就像没有隔,界了就像没有界。 师:能不能具体一点说? 生:用墙壁隔开了,但中间有镂空的地方,可以看出对面部分的景色。廊子是穿透的,也可以看到对面。 生:我感觉这是建筑上的透视,从镂空的地方看出去的景色感觉比一览无余的景色更加令人向往。 师:你们的理解很准确,让我们继续往下思考一步,苏州园林里为什么到处都有这样的设计呢? 生: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增加景致的深度。 师:景致的深度是什么意思? 生:让景色有远近的纵深感,或者可以用一步一景来形容。 生:我觉得是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让人看了不觉得腻味。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一种景观,从另一个角度看过来是另一种景色,其实是一处地方,但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生: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还是紧紧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写的:让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镂空的窗户,长短的围廊就像是画框一样,把景色框在中间,特别像图画。 生:我支持前一位同学所说,但要改一下的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游览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设计效果的角度来思考的,那能否从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呢? 生:我猜想一下,可能是因为苏州园林地方不大,不像北方园林一样广阔,因此只能在小地方做文章。多一点弯弯绕绕,就多一点景色。 师:有道理。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除了将景色更加精致化,利用长廊,用镂空的围墙来增加空间的参差感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生:我还想到,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两边的景物互为背景,有点像上次学到的现代诗《断章》里的诗句,“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你在窗前看我”。(笑) 师: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句记得不准确,但你的思考很有味道,艺术都是相通的。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维,让我们领会到了园林建筑中这种“遮遮掩掩”的艺术魅力。除了各式廊子和镂空的墙壁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隔界”艺术设计? 生:如果要我来设计的话,我会用竹子来把景色隔开,因为竹子比较细,透过叶隙间,可以若有如无的看到对面的景致,而且竹子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竹子的意蕴也比较好,扬州就有一个全是竹子的园林,叫个园。 师:嗯,用植物本身来造景和隔断,一举两得。 生:如果用植物的话,我觉得用柳树更好,不是有句诗叫“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吗?况且杨柳随风飘舞,似隔非隔,那个效果更好。 师:有才气,引经据典,而且理解很准确,又有想象力。 生:我觉得用植物不如用假山来得好。植物不是一年四季都能保持一种状态,就如这个柳树,到了冬天就衰了。但假山不一样,尤其是用我们无锡很多的太湖石堆叠的假山。因为太湖石讲究“瘦、漏、皱、透”,一“漏”字就能起到“界而未界”的效果了。(鼓掌)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精彩,不仅对材料的选择各有要求,而且还有对材料人文内涵的理解。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这“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人文内涵呢? 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这种园林的设计是让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既在尘世里,又在自然中。 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有点像铜钱设计的理念,铜钱外圆内方,在外要求要随机应变,内方要有自己的准则,要有“度”的意识。 生:这八个字体现在为人处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又是有关联的。 师:真棒!可以说每个人都在“隔而未隔”着。我们今天对苏州园林进行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隔界”设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思维,发现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我们把眼光投到更深的艺术领域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滋养。 |
||||
![]() |
摘自《长山映水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言简义丰话“结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