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言简义丰话“结尾” | ||
---|---|---|
作者:河北省黄骅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秀银 |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我认为结尾应该点一下题。我会写:“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 师: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生:我会写:“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 师: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生: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 师:你的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好像写着写着写累了,不想多写了,于是“草草”结尾。现在,老师的问题就来了,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生思考。 生:应该不会吧。课下注释①中注明,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更何况“苏州园林甲江南”。 生: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 生: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 生:“图画”,在文中被提到的频率也极高。 师: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这是人之常情啊。细心的同学已从课下注释①中找到了间接的佐证,其实注释里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生:是文章的原题目吧。“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寄托深深的眷恋,说明叶老是深爱苏州园林的。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叶老写这篇文章,的的确确寄托着对苏州园林深切的眷恋和怀念的。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 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师: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 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的内容。 生: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 生:看了资料,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很简洁,“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写反而无益,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师: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结尾,更体现了叶老用语朴素精炼的特点。大家再读读品品。哪些词很有味道? 生:“当然”一词用得好,表肯定的语气,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是公认的,毫无疑问的。 生:“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但语调平直了些,少了抑扬顿挫的情感表露。老师给你点提示:如果你认为某个词很关键的话,你可以通过把声音拉长或加重语气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生再读。 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当然”一词被拉长,“不止”和“多”两个词的语气明显加重。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
![]() |
摘自《长山映水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隔界说”:半只脚的踏入 | ||
下一篇 | 抓关键 理文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