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四 | ||
---|---|---|
作者:余寒冬 |
本设计是在别人已经上过的基础上,另选角度,重新设计,力求上出新意,争取课堂活动充分,学生积累丰厚。所以,本课的着眼点放在“朗读品析”和“句式学用”两方面。“朗读品析”,摒弃传统的利用名家朗读,装饰课堂,这样的朗读一方面缺乏个性,缺少趣味,另一方面,那些阳春白雪,学生望尘莫及,很难真正进入文本。本设计采用了读好几个字,读好几句话,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豪放、热烈的气势。“句式学用”,依然没有采用常见的分析排比、比喻等修辞,而是发现文章句式特点,句子内部的“三段”式,构成句内排比,总结其妙处,然后结合县域文化代表符号——镇巴民歌,适当拓展,对发现的句式,进行学用训练,实化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美妙词语,厚重课堂积淀。 2、指导朗读方法,进行个性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3、发现、品析并学用文章的“三段式”句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积累美妙词语,厚重课堂积淀。 (2)指导朗读方法,进行个性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难点:发现、品析并学用文章的“三段式”句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结合文章特点,进行有效地朗读指导,体会特点。 2、实践法。在引导发现、品析句式后,进行语言学用训练。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铺垫 1、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设计意图: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为“朗读体味”作铺垫。) 2、《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设计意图:侧重文章的语言特点“诗一般凝练”和“动感”,为“句式学用”作铺垫。) (二)第一个板块:朗读,读出韵味 1、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用一个两字(或四字)词语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或以“_ _ _ _ _ _的安塞腰鼓”为句式说话。 提示:表演的画面中,词语概括可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方面思考。 (学生看后,思考、交流) 示例:(美妙词语) 热烈 狂舞 沸腾 震撼 壮观 锣鼓喧天 热火朝天 浩浩荡荡 气势磅礴 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 沸沸扬扬 来势汹汹 拔地倚天 如火如荼 回山倒海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画面体会,另一方面积累好词,更为问题2作铺垫。) 2、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粗犷、奔放的特点? 第7段;第9——11段; 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和朗读体会。 (三)第二个板块:品读,体味句式 教师阐释:文章除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之外,还使用了“三段式”句式。 “三段式”句式:一个句子内部由三个结构相同(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构成,来表达情感。 如:嘴角上扬,微笑、微笑、再微笑。(世界微笑日,某QQ好友空间“说说”)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学生交流后归纳: 1、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6、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7、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总结、归纳】 (1)“三段”,可以是词语、短语,甚至是句子。 (2)三段或并列,或形成某种趋势,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或某种情感)。 (四)第三个板块:写读,训练句式 (1)相关铺垫 1、关于镇巴民歌 镇巴古老而贫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的大巴山儿女,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世代相传。镇巴民歌便是其一。镇巴民歌歌种有劳动号子、山歌号子、调子、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县24乡镇,皆有民歌分布。现已收集镇巴民歌近两千首。2003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民歌之乡”称号。 其文学特性主要用了比兴手法,再运用起承转合展开会部思维,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生产和生活的功能性,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其语言朴实、简练、自然、流畅。 2、主要价值 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社会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 (设计意图:介绍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 3、关于《拉石头号子》 号子,可分为两种: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如“拉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船工号子”等;二为调节劳动情绪号子,如“背二哥号子”、“拉风箱号子”等。以上各类号子之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设计意图:为赏析、学用“三段式”句式作铺垫。) (2)观看《拉石头号子》视频 用“三段式”的句式,写出你的看后感受。 提示:可仿照文章中的“三段式”的句式,亦可自由用“三段式”句子表达。如果思维停滞,也可用“二段式”来表达。 (设计意图:结合七年级学生知识局限,进行阶梯式的难度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示例: 一唱起来就统一了,有劲了,震撼了! 传出一阵多么整齐、多么悠长、多么和谐的山歌啊——镇巴民歌。 是传开了、聚拢了、拧起了的一股呼喊。 它召唤着你,催促着你,哲理着你。 这歌声使混乱的脚步立即变得整齐了,使偌大的困难立即变得微小了,使浅易的形式立即变得深邃了。 …… (五)教师归纳,收束课堂。 |
||||
![]() |
摘自《始终爬行的蜗牛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三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