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了解站长 关于本站 返回老站 中国桥站
 
   
  《老百晓在线》首页《老百晓在线》主页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  
    老百晓在线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 36中 赵梦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2、能力目标:理解排比与反复在文章中的作用。品味语言,感受安塞腰鼓蕴含的生命力量。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课前准备】
  【重点】
  1、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2、体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修辞,感受安塞腰鼓蕴含的生命力量。
  【课前准备】
  1、用心读文两遍,并将段落前标明序号。
  2、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注音。
  3、解词:亢奋 晦暗 羁绊 冗杂 戛然而止 叹为观止
  4、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出版过七种散文集。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5、有关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精神风貌的象征。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上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粗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它落后了。但它孕育了“元气淋漓”的,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能量”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黄土文化,展示着黄土人的生命力。咱延安人刘成章对这片土地,这里孕育的文化,这里的人民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快让我们一同分享这份美吧。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字词,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2、用自己的话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
  3、为文章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概括段意)。
   一部分(1-4)表演前,安静的腰鼓。
   二部分(5-27)表演中,激昂的腰鼓。
    一层(5-13)宏伟的场面。
    二层(14-17)雄壮的响声。
    三层(18-22)击鼓的后生。
    四层(23-27)奇丽的舞姿。
   三部分(28-30)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3、找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气势。
  2、找出排比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3、哪些语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形”?哪些语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意”?哪些语句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安塞腰鼓的形与意联结在一起?请分别在文中找出来。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二、再读语句,回答问题(完成课后第二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三、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四、从全文看,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手法?为大家读一读。结合语句来赏析。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从此文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上那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那么,我们东北的地方歌舞是什么呢?请大家回忆一下。
  七、当堂检测
  1.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2.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八、作业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下东北大秧歌的表演场面。
  2.完成课后习题习题。


      评《安塞腰鼓》教案
       36中 韩淑艳
  《安塞腰鼓》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本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的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赵老师的《安塞腰鼓》设计,特意提出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心读。学生只有用心读才能走进文本,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在感知之时,做哈姆雷特中特别的一个。
  不难看出这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了预习的细化,指导化。在预习过程中,不仅对学生提出了鸡肋字词的要求,还细化了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不是泛泛的读课文,二十有目的性的做好课前所有准备。
  第二,用心阅读,整体把握。让学生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读两遍,课上在给充分时间阅读,起到了以读代讲的作用。
  第三,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赵老师让学生去仿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赵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还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与教学能否生成的好,预设的充分是一个重要保障。
 
 
  [2020-03-11]  摘自《中学语文教研》网站
 
     
上一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二
下一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