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之二 | ||
---|---|---|
作者:郑桂华 |
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的“晦暗”,第12节的“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 接着说。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 师:还有谁想讲? 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 “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 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你投入进去之后,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 (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描述用语言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 (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还有想表达的吗? (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 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②;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学生将“颤栗”读成“chànlì”。) 师:颤栗(zhànlì)还是颤栗(chànlì)? 生:颤栗(zhànlì) 师:颤栗(zhànlì),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第19节。还有吗? (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 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 (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有学生觉得难。) 有点难? 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分钟。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 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 (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 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板书:排比。)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不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板书:喻体) 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7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一点明确一点? 生:这些喻体本身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它们比喻要比喻的物体,也会产生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好!你们有没有记下来? 生:骤雨。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 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一个男生让女生先发言。) 师:很有风度! 生:我看到第12节。 (学生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 (学生重新朗读这段文字。) 师:有进步吗? (问学生,学生点头。) 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另一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 (板书:反复。) 师:你们小组还有谁想补充? (男生小组开始交流,朗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它这里用的“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师:我看到圈这一段的有好几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来一起碰撞一下? 生:我认为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晤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很专业! 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前一个小组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紧张的氛围。第二组从排比、反义词对比的角度。这节课我们从词语的角度来归纳一下,你们要做点笔记。 (教师发现有人举手。) 好像还有人想讲? (学生朗读“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生:这里“愈捶愈烈”用了三次,也是一个排比段。 (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生:还有内容,这一段应该接下去,“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他加了后面一句。你是有意的吗? 生:这一部分应该是一体的,说明人融入了,声音也融入进去了。 师:他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学生齐声回答“融入”!) 教师问前一个学生:你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人和人,人和鼓,人和自然,一切都是交融的,就像有同学在前面提到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才使得安塞腰鼓变得这么震撼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投身到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我们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生说“无限的”。) 好,就用你这个词。有一个小组发扬了风格,现在轮到你们了,相同就不用讲了。 生:第20节。多水的江南,用了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读到的是第12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山崖”变成了“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师:“山崖”变成牛皮鼓,声音会怎么样?夸张是有磅礴的气势的,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气势吧。 生(另一人):还有第21节,这里有两个“厚”字,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 师:还有哪些发现? 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第27段用了很多感叹号。我们觉得黄土高原的人们把发现的好与坏,全部发泄到捶鼓当中。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全部30个自然段,有15段结束在感叹句上。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或者说感叹句擅长表达什么? 生:用力。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 (板书:短句。) 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板书:感情——形式) (学生轻声朗读。) 师:放开来,热烈奔放地! (学生大声朗读。) 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还想读下去,课后再好好读。 总结一下,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安塞腰鼓。) (师生一起说“热烈的壮观的”。) 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生(齐声):黄土高原。 (板书:黄土高原。)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如果换了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指着板书,师生一起说)“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板书:西北作家。) 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像这篇文章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 (学生摇头。) 师:对,江南有很多优点,西湖有太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西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西湖。 下课! |
||||
![]() |
摘自《风轻云淡的博客》网站 | |||
上一篇 |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之一 | ||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