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百晓在线![]() ![]() ![]() |
两篇文章,一条线索 | ||
---|---|---|
作者:杨和平 |
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可以完成如下教学问题的设计: 1.这两篇文章各说明了什么问题?(即“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即“用……说明……”) 3.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即线索本身)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 先谈第一个问题。第一篇短文表面上看是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这个事实,其实作者是想借此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第二篇短文表面上看是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物体,其实作者是想借此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这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看似孤立,其实不然,它们不仅有着如前所述的共同特点,而且互相映衬。明白了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两篇文章的中心,为理解“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论断做好了铺垫。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找到说明对象,通过点拨帮助他们排除思维迷障。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两篇短文在说明对象的时候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第一篇用“恐龙无处不有”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第二篇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相同的方法将两篇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里,教学的关键在于:“恐龙无处不有”为什么能说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为什么能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这就要悉心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分析。 第三个问题将两篇短文紧紧地连在一起。通过对两篇短文说明过程的比较分析,很自然地能发现:一种思维的技巧,即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而这是将两篇短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目的。 据此,我们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一条线索),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践行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短文两篇”,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我们以为,应尽量避免割裂式的单篇教学,努力通过比较分析,寻求内在联系,采取综合式整体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选自《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略有改动) |
||||
![]() |
摘自《人教网》网站 | |||
上一篇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参考 | ||
下一篇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综合资料 | ||